本
文
摘
要
“重庆的房子,除了大机关与大商店的,差不多都是以竹篾为墙,上敷泥土……”或许你不知道,这是老舍的长篇回忆文章《八方风雨》,记叙了他在重庆八年抗战中的生活。昨晚(14日),渝中区“母城文化行舟”——《致敬重庆》活动走进上清寺街道嘉西村,诗歌爱好者通过朗诵老舍、茅盾等现当代大师写于重庆或写给重庆有关的诗歌、散文致敬重庆。
音乐诗《心中的旗》
社区居民陶醉其中
昨晚,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看到,在嘉西村达观亭围满了不少重庆文化名人和社区老百姓,包括著名诗人李钢、重庆漫画家游江等。
“我们重庆有很多丰富的文化资源,尤其在渝中区,中国现当代很多优秀的作家、诗人都曾在重庆居住,写下了不少至今传唱不衰的作品。”主办方相关负责人告诉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这是“母城文化行舟”第一次走进社区,向社区老百姓分享这些和重庆有关的作品,讲好“发生在重庆的中国故事”。
朗读《大师笔下的重庆》
诗人李钢
活动现场,据主持人介绍,活动所在的嘉西村达观亭,就是鲜英当年的宅邸“特园”所在地,抗战时期更成为著名的“民主之家”。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 *** 曾多次来到这里,与沈钧儒、鲜英等民主人士和社会各界共商国是。而著名的《沁园春·雪》就是那时候在重庆媒体上发表的。
朗读《沁园春·雪》
现场,一群诗歌爱好者朗诵了大师与重庆有关的作品,比如老舍的《八方风雨》、郭沫若《屈原·雷电颂》、茅盾的《风景谈》等。
据介绍,抗战时期,中国最优秀的作家、学者、教育家和文化人士,几乎都来过和定居于重庆,留下了大量而珍贵的代表性作品。郭沫若的《屈原》《虎符》,茅盾的《风景谈》《白杨礼赞》,艾青的《火把》《旷野》,冰心的《关于女性》,老舍的《四世同堂》第一二部,巴金的《寒夜》等。
舞蹈《花开了》
诗朗诵《阅读祖国》
此外,诗歌爱好者们还朗诵了傅天琳、李钢、段晴等诗人的诗歌。“重庆把我变成了不归不乐的游子。 从此,我的心住进山城……”这是游江朗诵的《我把自己站成一棵树》,诗歌里表达的是重庆随处可见的黄葛树,游江说,这种黄葛树代表重庆人的精神。
真情告白《我把自己站成一棵树》
据悉,此次“母城文化行舟”——《致敬重庆》活动朗诵作品均为原创,10%是现当代文化巨匠写于重庆的,90%是近期写于重庆或写给重庆的。活动分为《红色基因》《传统血脉》《国际视野》和《时代情怀》四个乐章,深度挖掘重庆历史文化脉络,以诗歌唱读会的形式谱写山水之城的赞歌。
外国留学生的互动歌舞《丝路手牵手》
重庆晚报慢新闻全国爆料热线:(023)966988
——END——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何浩 文 毕克勤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