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张威」春游石匣醉古村,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张威」春游石匣醉古村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张威」春游石匣醉古村

春游石匣醉古村

作者 张威

春节过后,济南文峰书院作家创作基地在章丘区官庄街道的石匣村挂牌成立,我与章丘故事的部分作者,应文峰书院王德清院长之邀,前往参加揭牌仪式。

初春时节,景致依然萧瑟。穿群山,过层峦,沿途的风景牵着目光不放。年前的那场雪,在这群山之中风采依旧。心想,那时光不老之说,大抵更接近这山中岁月吧!

石匣村位于大山深处,约一个小时的车程后,在车上透过玻璃窗,远远就看到了那座传说中的小红楼——文峰书院的作家创作基地。

小红楼的主人是石匣驴友之家的张德新经理,他的这座小红楼可谓山村一景。二层小楼建在院落中的一块高地上,粉红色的墙壁醒目亦悦目。诺大的院子里种着许多果树,西墙边圈养的野鸡犹如孔雀的模样,煞是好看。院中一块巨大的天然页岩不知在这里躺了几万年,那是大山的一部分,历经风雨,写满沧桑,似在向你讲述着光阴的故事。

小红楼前,文峰书院的王德清院长、驴友之家的张德新经理、驻石匣村第一书记韩霞、章丘梆子的创始人张立忠的长孙,正团级退休军官张德启、章丘梆子剧团团长于亮兴以及章丘故事的部分作者30余人聚在一起,相谈甚欢。大家群策群力筹划书院的发展、憧憬着石匣美好的明天。有感此景,心潮澎湃,赋诗一首,唯愿博大家一乐。

七绝*小红楼前笑语欢

乡村一景小红楼,拢聚文人放笔讴。

今日挂牌创作地,欢声笑语不胜收。

谈笑间,章丘梆子的传承人,九十一岁的张全礼老先生向我们走来。老人家笑容满面,腿脚利落,思路清晰。他笑呵呵地回应着我们的问话,大家被老人朴实的话语感动着,纷纷抢着与他拍照。老人家亲切地握住我们的手,一一合影留念,那种温暖的感觉真的不胜言表,且赋诗以谢:

七绝*喜遇老寿星张全礼大爷

石匣欣逢老寿星,慈眉善目耳聪灵。

耄耋不见龙钟态,谈笑风声在玉庭。

景滢是我们这次游石匣的向导,走出小红楼,一路上,他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述着各个景点的故事传说。

正在改建中的章丘梆子博物馆曾经作为村里的学校培养出了许多人才,而今活跃在章丘文坛的景滢、景晔、禾子、袁媛、景娟……等人就是从这大山深处走出去的佼佼者。我也常从她们一篇篇美文中去欣常石匣村的人文美景,石匣的这群才子、才女们我只认得景滢、景晔。其他人虽未谋面,却常常被她们洋洋洒洒的文字吸引,感动,深深折服,敬佩不已。脚下的这处院落是她们文化启蒙的地方,我曾在她们的文章中多次读到过,今日得见,真有故地重游之感。

博物馆的院子很大,看上去是一处颇古的建筑。门前那两块雕刻精美的抱鼓石与我好似遥远的记忆,此时逢它犹如穿越。这真真是我小时候见过的模样,我的老家门前就有过两块类似这样的石头,那时我们称它为石鼓。

院内,工人们正在施工。西墙边的一块古碑让我们驻足,上书“济南府章丘县东锦川乡十五亩石匣九圣庙……”,原来这里最早是叫做九圣庙的呀!

由此向南一块空旷平地被称做官地,是村民娱乐 *** 的公共场所,而今设有超市,公交车站。章丘梆子古戏台就建在这块空地的南面,古朴而庄重,彰显着古村的文化底蕴。

龙王庙是传说中人们祈雨的地方,坐落在汶河之畔。沿汶河一路向西景点众多,河岸两边房舍井然,时有村人悠然的行于这汶河之畔,恍若梦里江南,真真切切的小桥流水人家。

据说石匣村里的这段河面上,大大小小的桥有二十四座,不由让人想起那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试想,月明风清的夜晚,流连于小桥之上,听流水淙淙,观月影婆娑,醉玉箫婉转,该是何等的惬意啊!

升仙桥下有一天然弓形巨石,景滢介绍说:那叫罗锅桥。以前,在没修这座升仙桥时,人们是把那块天赐的弓形巨石当做桥用的,曾经有“人在桥下走,水在头上流”之说。

我想,李群玉的《引水行》:“一条寒玉走清泉,引出深萝洞口烟。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这首诗里所描写的情景曾经在石匣村的汶河上真实的存在过,诗里写的不正是这个罗锅桥处的景象吗?

沿河再向西走,河畔以北的真武庙是现今保存最完好的建筑之一。据碑刻记载:真武庙建于乾隆五十六年,此庙的门庭正中书有“威镇坎方”四个字。一位路过此处的大爷见到我们,很热情的过来打招呼,他告诉我们:庙门的对面有一条叫做“王峪沟”的山涧,这里阴气特重,常有“妖魔鬼怪”出现,扰得路过此处的人惶惶不安,遂建此庙震慑妖魔鬼怪,保佑一方平安。

凉水泉是全村人的水源,沿河岸可见通往各家的饮水管道。这里清泉如注,经年喷涌,是为瀛汶河之源头。有文友下到河中喝上一口刚流出的泉水,以更深的去体会它浑然天成的甘洌!

回程,我们走的是一条古巷。踏上那载满沧桑的青石板,不仅想起了戴望舒的《雨巷》,如果是下雨天走在这里,应该会别有情调吧!

途中,一座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引我们驻足观望,想一探究竟。第一书记韩霞说,这个小院建于清朝,院内的房舍是很规整的大户人家的建制布局。院子的主人在学生开学时才回了城里,去接送孩子上下学。每到假期,他们就会回到这里住上一段时间的。

我们错过了进去观看的机会,不仅唏嘘连连,但从外观上,依然能看出此院落的气派。院子的墙壁均由大块的长方形青石构成,其间错落有致地嵌进几块枣花石,花纹天成,给整个墙面增添了点睛之韵。花雕的门楣,精巧的猫洞都在静默的向你讲述着这个家族曾经的辉煌。也勾起了我对老家的记忆,一缕乡愁油然而生。

石匣的古风古韵,如画美景犹如一场文化盛宴。需要你慢慢观赏,细细品味。叹我一支拙笔写不出她的美之万一,那就再写一首小诗表我心愿吧:

七绝*石匣期待与你再相逢

且待花开香汶河,春风吹醉那清波。

小桥流水淙淙处,再写石匣美景多

壹点号 曾为梅花醉不归

更多「张威」春游石匣醉古村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