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浪潮原创专栏——
大师研究:尝试用文本分析影像,间离是梦是窗是镜的影像本身。找出在各位导演艺术家身上的病原体,深刻研究发病原因,为广大病友提供可消遣可娱乐的意识平台。
前源:
因为是第一期,我想岔开说两句我们做这个专栏的原因。
我发现很多“影迷”们自诩着喜欢华语电影中的“作者”,具体表现在以第六代为首,以姜文平贴半壁。这些“影迷”大多都不太喜欢“看”电影,喜欢“读”电影,尤其是电影台词。
从这之后好像找到自己的精神净土、人生导师、航途灯塔,张口闭口“姜文老师的电影”,实际上可能脸姜文老师的片都没看全。
再有者,拿着所谓“作者”的旗号、名义坑蒙拐骗,以广大某类艺考生,艺考老师为主。姜老师无奈沦为计量单位。
确实见了不少,有的还离你挺近。
在这样的盛世之下,我们怀着满腔热血加入大家的狂欢,希望在这里找到与我们相似的病友。
新浪潮艺术大师研究专栏,由不学无术半桶子水的郑老师带着天赋异禀的各位学子们共同完成,希望大家喜欢。
第一期:罗伊·安德森
国籍:瑞典
长片作品数:6
性别:男
星座:白羊
1969年,斯德哥尔摩戏剧学院毕业,英格玛·伯格曼是他的老师之一,虽然关系不怎么样。
1970年,罗伊·安德森带着他的第一部长片《瑞典爱情故事》横空出世,获柏林电影节4项大奖(当年金熊奖等奖项并未正式评出)。随后兴致勃勃推出《旅店怪咖》,惨败。
随后马上
投入广告的拍摄中,化身一名敬业的广告导演。
并且赚了一笔,开起了自己的工作室
2000年,30年之后拍摄了第三部片《二楼传来的歌声》或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
2014年,《寒枝雀静》获 *** 金狮奖。
至此,三大电影节满贯
日本能剧“我想要一个永恒的世界,在这里没有时间这个概念,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地点出现,这是我的个人哲学。大白脸,黑眼圈是来自马戏团里的小丑或者日本能剧,带着面具没有表情的表演,对话的内容就会更为突出。”——罗伊·安德森
病友:彼得·勃鲁盖尔
《雪中猎人》这是对罗伊影响较大的一位画家的代表作
画中前景处三名猎人带着猎狗,在冬季的出猎中空手而归,回到自己的村子。远处的村庄依旧烟火缭绕。画面上方干秃的枝叶旁飞着四只鸟,注视着猎人们和这一切,“人们在干什么,为什么这么忙?”
这一幕在艺术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样这样的场景干净,透明,是定格住的静谧的瞬间美感。
而这种美感属于美术。电影则与之相悖,但这幅画是罗伊的创作灵感。
《雕刻时光》——安德烈·塔科夫斯基电影讲究的是在二维的平面中营造出三维的幻觉,著名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认为电影就是导演“雕刻时光”的艺术,导演可以随意改变自己世界的时间,调节时间的浓度。
而罗伊的电影美学则与之相反,在《寒枝雀静》里,他用37个不同的场景故事“拼”成了一个电影。是他所谓“人性/存在三部曲”的最终章
每场的第一帧开始就是一个长镜头,直到这一场结束。每个故事单独成立又有细节上的关联。
构图美学:纵深、透视、三角、景深镜头
从第一幕开始就很具有代表性,罗伊脑海里的空间关系是不动的,就好比你用手机随便拍了一张照片。
但是,根本的区别在于罗伊的空间透视关系是不需要镜头移动的,除了画面中箭头标示的基本透视关系之外,如果仔细的看场景中展示柜的摆放和人物的调度关系,很容易“进入”这个空间。
并且这个视觉风格还有一个特点
“无阴影”
所有的被摄人物在画面中都很敞亮,就好像导演想把这个人的所有细节都给拍上来一样,这一点在后续的场景中会有更明确的体现。
而“无阴影”在画面上的另一个功效是所有的物体细节都很清晰,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动态的电影作品而不是一张静态的图片摄影,这和传统意义上的“哇,每一帧画面都可以当壁纸”有所不同。
就像你很容易发现画面中的这几个细节
1、框中框的恐龙化石2、画左前景的展示柜3、展示柜中的寒枝雀静4、展示柜中的雄鹰标本观众的眼睛会自己去寻找除了主角之外的信息点,这样的视觉风格导致观众是以“检索”的方式看电影,而不是“牵引”。
这样的方式就像让在电影院里的观众有一种在美术馆前安静的看一幅巨幕油画的错觉。
罗伊选择这样的视觉风格为这部电影的核心表达服务。
与死神的相约
在大部分观众眼里,讨论死亡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其实罗伊的概念里的死亡却不是一件沉重的事。
第二幕:开红酒开死自己的老头第二幕中这个开酒把自己开死的老头,后面不知情的妻子还在哼着和背景乐重叠的小曲。窗外的黄昏和室内的灯光并没有让和这一个时刻变得很沉重。
相反,窗外的蓝青色在我看来还更像黎明时分,这样的氛围基调让人观感更往黑色喜剧上偏。
第三幕:重病抱着珠宝的老太第三幕是重病的母亲手里捧着她所有的珠宝,准备把珠宝带到“天国”
这一幕台词鲜有的多,罗伊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过,他会不断的修改台词,什么人,在什么时候说出什么台词,都会强迫症似的调整。
第三幕:抢夺珠宝的儿子最后为了抢母亲手上的包,拖动了床,吵来了护士。
在我的观感看来这样的设定也不仅仅是反讽,镜头里这个母亲的叫声也好,场面最混乱的时候的硬切也罢,本身就是带有黑色幽默的
第四幕:死在餐厅的顾客第四幕里一人抢救无效死在餐厅,旁边的售货员问他“生前”点的三明治和酒谁能吃掉。
这三个与死神约会的场景都在“死亡”这个主事件上加了“黑色幽默”的细节。同时把事件的核心指向了,“主角”周围的人。
死亡这件事好像变得很平常,人群会聚集观望,但并不会因为你死了这件大事停下脚步。
所以整部影片的思想内核就指向了“活着”、“存在”。也就是思考你存在的这件事,好像你活着也没必要非得去等着那个结局,把它想成一件重要的大事。
“你在年轻的时候不会去思考这些,但人是越来越老了,有一首诗,应该是毕尔格·肖贝格的诗,其中就写到‘死亡的时刻,终于到来了’,死亡的那一刻越来越近,但它不再让我感到恐惧了。如果你度过了相对圆满的一生,就该对死亡心存感激。我并不惧怕失去此生,活得太久也可能会非常枯燥乏味,谁会想长生不老呢?弗莱迪·莫克瑞(Queen乐队主唱)不也这么唱过‘我甚至认为,长生不老是最严厉的惩罚’。这话听起来有点极端,但那真是你能想象到的最糟糕的事情了。”——罗伊·安德森
尴尬喜剧与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代表人物海德格尔对于“在”的概念可以近似的看作“庖丁解牛”,庖丁和刀子的关系反应了刀子存在的意义,人们需要在整体的氛围中把握个体的意义,庖丁牛逼并不是因为这刀是龙牙还是青龙偃月,本身就不应该用“锋利”这样的科学计量去恒定这把刀的价值,他们两者的关系是通过“解牛”这一事件得意显现的。
换句话说,你可能明天要结婚,对方家里问你“买房了没啊?买车了没啊?”你可能会很不爽,心里肯定会蹦出“诶我这个人的价值又不是通过这种事情决定的。”
往往在利己的时候容易把存在这个概念搬出来。
这部片子的港区翻译叫做“一只坐在树杈上思考存在的鸽子”。
本身关于存在,70岁的罗伊天天就在琢磨这事。在第二部片后他拍了400部广告,就把自己的视觉风格拍成这样了。
查理十二世国王要手下唱军歌瑞典的查理十二世国王,带军远征俄罗斯,一路高歌猛进——
然后被杀个片甲不留,惨败而归。
导演在公开的访谈中说过对这个历史事件的看法:他觉得查理十二世挺 *** 的。
在影片中出现了超现实主义的元素,查理十二世带着自己的部队路过了一个现代的酒吧,装逼的要了杯水。
战败归来的查理十二世过几场后狼狈的回来。
影片中经常出现人们的“注视”,就是这种注视把原本一切心里所想的不亢搬上台面。而在你上台之后,都会害怕所有的语言和行为到最后都是以尴尬收场,而这并不妨碍你喜欢上台宣扬你的价值。
这样的场景中,剧中人物时而注视主角,时而注视观众。
打破第四堵墙多场次的累积形成了一条条注视线。而这些注视线不断的被新的场景强调,你也不再只是台下的“看客”。
这部片在很多国内观众的观影习惯中很容易被定义为“闷”“不知所云”,再加上事件设定的引导性,很难看出这部片子想表达什么。
在我看来,也没有那么多艺术啊,存在哲学啊。电影还是你开心的看下去最重要,你喜欢就行。
属于每个人的美丽时刻
一对情侣惬意的躺在沙滩上“这个场景很显然是受到了艺术史的启发。有个叫米勒的法国画家,他描述了农民的生活,在干草堆的阴影下午休。你可以判定天气一定很热,所以他们在阴影下休憩。由于天气太热,背景里的马和驴都表现的很痛苦,但这对情侣在阴凉处。
《午睡》——米勒50或者70年后出现了梵高,他也看到了那幅画,而且想画幅类似的,所以他也画了幅在干草堆的阴凉里午休的情侣
《午睡》——梵高但是梵高把人物丑化了,不再是漂亮而美好的人在睡觉。
梵高的人物张着嘴。我很敬佩梵高能在那样的场景里发现美。
年轻人在干草堆的阴凉里打盹,多美的主题。你可以问问世界上有权势的那些人,银行董事、亿万富翁、王子和总统们,能想象出比干草堆的阴凉里打盹的情侣更美的画面吗?不会的,我觉得他们到最后都找不到。”——罗伊·安德森
值得一提的是罗伊的场景都是在室内搭建的,这一场在b站还有幕后花絮,大家可以感受一下精致电影美术的魅力。
这是属于每一个人静谧而美妙的时刻,这就是艺术家们在生活中发现的美,而这些美的存在需要感知和忘我,并非一定要沙滩平整,绿草如茵。
女人在河边亲吻孩子的脚“电影里一个典型的特征,当然也表达了我的世界观。人们被残忍的暴露在残酷的现实中,但是你也可以说,对当权者来说,她无足轻重。她被允许存在,但不能占用空间。这一幕切合我的世界观以及我对人性的观点,女人坐在那里,亲吻着孩子的脚,比其他任何一幕都要切合。”——罗伊·安德森
篇幅有限,我们的一号病人罗伊·安德森,就只能通过这部片来聊到这,至于其他的比较有意思的场景比如火烤铜柱,推销二人组等,请各位在原片中自行欣赏。是一部很好的艺术电影。
题外话,罗伊·安德森拍了400部广告后拿着自己的钱,还有 *** 的资助拍出了这些电影,为资本打工,吃资本主义的肉,最后顺便把资本给反噬了,人家也不欠资本家的,自己站着赚的钱。
牛逼
是个好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