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春晚的文化价值(央视春晚的文化意义),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春晚的文化价值(央视春晚的文化意义)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春晚的文化价值(央视春晚的文化意义)

春节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也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历来很受重视。在古代,临近春节大家都要逐步停下手头的工作,为过年做准备。皇帝也不例外,一般在腊月底,就会封笔和封玺,除了有突发事件之外,暂停处理公务,准备过年。

而中国古代很多朝代的皇帝在除夕之夜除了会摆晚宴,和家人团聚就餐外,也会像现在的春晚一样,安排一些娱乐活动。比如以清朝为例,就会在除夕之夜安排一些表演,以庆祝春节的到来。

由于观众是皇帝,宫中的春晚自然也是要早早就开始做准备,以免出岔子。一般负责筹办节目的,是内务府所属的造办处。通常在九、十月的时候,造办处就要开始选定表演的节目,并在十一月正式定稿,上呈给皇帝,如果皇帝没有什么意见的话,就会定下。

现在故宫博物院里,有两张张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大年三十的“春晚”曲目单,是在修缮故宫时偶尔发现。这两份单子的落款都是在十一月十九日,而且曲目也相同,只是演员有所不同。因此这两份曲目单中的一份,可能是备选方案,以防万一哪个演员出了意外,不能出演的话有替代方案。

和现在春晚节目品种繁多有,歌舞、小品、相声、戏曲等等不同,古代宫中的娱乐节目比较单一,主要就是戏曲。每逢重大节日,就要在宫中看戏。因此清代宫中演戏的舞台很多,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建成的畅音阁规模宏大,重大节庆的表演就通常安排于此。所以春晚内容自然也比较单一,全部是戏曲,只是随着年代不同,安排的戏曲种类也有所不同。

比如说清朝早期的皇帝大多爱听昆曲,平时就经常在宫中进行表演。而且有些皇帝自己都能唱上几段,像乾隆就精通此道,据说水平还不错,可以和几个大师媲美。当然,这是手下大臣奉承,还是他的水平真的很高,就不得而知了。因此清朝早年的春晚,就是以昆剧为主。

在清朝后期,徽剧和京剧逐步兴起,取代了昆剧在宫中的地位。特别是慈禧尤为喜欢京剧,这个时候造办处安排节目,就是以京剧为主了,绝对不会让慈禧不高兴。

不过不管是昆剧、徽剧还是京剧,宫中除夕之夜表演的剧目题材上一般都是以喜庆、多福、太平、欢度新年等等题材为主,以讨一个彩头。而且节目也比较固定,常见的有《升平除岁》、《福寿迎年》、《赐福通明》等等,新节目寥寥无几。

这可能是造办处怕万一选的新剧目中有什么忌讳之处一时没发现,万一到时候给皇帝看出来了,惹得他不高兴,大家就会吃挂落,不如选择老节目,求个安稳。好在皇帝在这一天也主要是求个热闹喜庆,因此也不大挑剔,看旧曲目也不会说什么。

当然万事总有例外,有时候难免会遇到一些喜好比较独特的主,那么这个曲目就比较另类了。

比如慈禧据说爱好就和其他人不同,平时爱听男女感情方面的戏,其中甚至有一些口味比较重的曲目,像以石秀、杨雄、杨雄妻子潘巧云、僧裴如海等人情感纠葛为主线的《翠屏山》(又名《吵家杀山》),还有讲武大郎、西门庆、潘金莲的《捉奸》,小尼姑色空在仙桃庵中无法忍受终日青灯念经的生活,最终私自逃离尼姑庵的《思凡》等等

这些剧目因为内容比较“低俗”,在清朝早期皇宫中平时就很少安排,至于除夕这种重要的日子,更是不可能出现。不过慈禧当权的时候,她喜欢,自然别人也不敢劝阻。

更多春晚的文化价值(央视春晚的文化意义)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