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春节俗称“过年”,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新年的岁首,这才是中国人真正的“元旦”。忙碌了一整年的中国人,在腊月里完成一系列祭祀活动,在除夕夜全家人欢聚一堂辞别旧岁,从初一开始互相拜年迎接新春。因此,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不仅是新岁伊始的仪式,更是中国人情感的归宿。
【文献】敦煌履端之庆
敦煌文献S.2200正月初一也叫做“履端”,因古时推算历法以此为始。
履者步也,古人认为日月在天上运转,就像人在地上行走一样,所以将推算历法的行为称为“步历”。
作为新年起始的正月初一自然是步历的第一天,因此被称为“履端”。每年这天以后亲友往来、饮食相邀,展开春节的一系列庆祝活动。
据敦煌文献 S.2200《岁日相迎书》 记载:“献岁初开,元正启祚,入新改故,万物同宜。共叙芳年,咸欢丽景,聊陈薄酌,用解旅情,便请此来,下情所望。” 与今天春节时人们聚会庆贺相同,古人也相邀酌叙共贺新春。
【文献】敦煌桃符题辞
(图片自网络)贴春联是迎接春节最具标志性的行为,也就是王安石《元日》中所说“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联源于“桃符”,最初是古人于大门两侧悬挂的或书或画“神荼”、“郁垒”二神的桃木板,用以辟邪镇妖,后来逐渐发展成于其上书写春辞并于岁旦更换的习俗。后蜀孟昶“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春联。
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文献中,保存了早于孟昶作品两百多年的唐代桃符题辞:“岁日: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福庆初新,寿禄延长。又三阳肇始,四序来祥。福延新日,庆寿无疆。”其内容为新春祝福,以四言的对仗联句形式写成,符合春联的基本形式,有学者认为这才是我国最早的楹联。
【文献】敦煌佛教年俗
除了相邀酌叙、更换桃符这些全国性庆祝春节的习俗之外,作为丝绸之路要冲、佛教文化最重要的中转站,敦煌更有一些颇具特色的佛教年俗。
在唐宋时期,从腊月初八开始直至二月初八,在敦煌官方的主持下举行一系列新年荐福活动。
于敦煌州城东南西北四门结坛,由官方直接主持祈祷佛力加佑、禳灾祛病、全城各方一切如意的安伞旋城佛事活动,以及燃灯、施粥、布施等祈佑家人平安亦为亡人荐福的新年祈福活动,还有行像仪式和印沙佛会,无不呈现出新岁伊始敦煌官民同庆的热闹景象。
新岁伊始,再强烈的放飞自我也大不过心归故乡;同样的食材,团聚时刻却能尝出格外芳香。正是入新改故的仪式感,收纳了我们上一年的喜怒哀乐,容得了下一年的凌云壮志。南北东西,只有春节可以轻松调取我们的记忆,强化我们的民族情感,在袅袅炊烟前感到温暖,在欢聚一堂时亲密团圆。
内容来源:敦煌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