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清朝末代太监(清朝第一大太监),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清朝末代太监(清朝第一大太监)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清朝末代太监(清朝第一大太监)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也是清顺治元年,在中国东北兴起的以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政权——清朝的军队在明朝山海关守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攻占明朝首都——京师(今中国北京)开始对中国长达三百年的统治。清朝在接管了紫禁城的同时,也接收了一部分前朝的太监。

太监,也称宦官,通常是指中国古代被 *** 后失去性能力而成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他们是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又称寺人、阉(奄)人、阉官、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唐甄在《潜书》中对于太监有这样的描绘:“望之不似人身,相之不似人面,听之不似人声,察之不近人情。”中国早期宦官不都是阉人,在东汉之后才完全使用阉人做宦官。至于那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称谓:“太监”,则是最早出现于辽代,但是主要的意思也是指 *** 的一个高级职位的名称,任官者并不一定都是宦官。“太监”成为对宦官的特定称谓是在明代,明朝时,宫廷内设十二监二十四衙门,提领者被称为掌印太监,俱由宦官出任。低阶宦官名“少监”、“中监”,高阶宦官是“太监”;于是“太监”变成了高级宦官的称谓,再后来又演变成对宦官的统称。

太监在明朝时发展达到顶峰,据史书记载,明朝时太监人数最多时,拥有近十万人的庞大的太监队伍。甚至出现了“净军”一词,意思就是指由太监组成的军队。而明朝太监权势之盛,为祸之惨烈,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大太监刘瑾被称做“站着的皇帝”,魏忠贤则被呼为“九千九百岁”。

鉴于这种情况,清朝的统治者对于太监乱政的防范监督和惩处尤为严厉。

首先,大量裁剪太监人数。清 *** 将明代的数万的太监队伍大幅裁减至千余人,此后清朝的太监人数一直维持在这个规模,最高时也不过3600余人,与明朝动辄以万人计的情形相比,着实缩水不小。

其次,不断增加太监管理机构,对于太监的管辖机构也是几经更迭。顺治十一年(1654)六月,裁撤内务府,改设八监、三司、二局,合计十三个衙门。十月,复设尚方司。顺治十二年,改尚方司为尚方院。顺治十八年,尚方院改为内刑部。康熙年间,废十三衙门,重设内务府。康熙十六年(1677)设立敬事房,又称宫殿监办事处,管理太监。改内刑部为慎刑司,负责处理太监犯罪案件。

再者,从品级等多方面防范监督太监,限制太监的权力。自顺治朝就立下了铁碑,严禁太监干预朝政。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二月,明确了敬事房的品级设置。清朝太监的品级自清初至道光年间,一直都严格遵守品级不得超过四品的铁律,直到晚清这一铁律才渐渐被打破。乾隆年间在朝廷编写的《国朝官史》中《官制》一章中还专门编辑录入了惩治太监的相关条例:宫殿监处分则例(3等11条)、各处首领太监处分则例(3等16条)、宫殿监凡例。

最后,在薪酬上对太监严格管理。清朝时太监的俸禄结算有时候是按月有时候是按年。俸禄和公费钱都有定例,俸禄高不过银8两,米8斛,公费钱不高过1两3钱。对于俸禄和公费钱的领取,清朝初年是由总管太监将钱数汇总后,呈报给户部,一并领取。乾隆二十八年(1763),又在东华门外设“恩丰仓”,专门负责发放。支领流程也比较严格,例如太监的公费钱如果需要提前支取,则由宫殿监提前半个月向内务府下辖机构广储司呈报详细的支取数字,经其核准无误,再有广储司行文至户部,方可支取。

虽然清朝对太监的严格管理,但是对于最为接近整个王朝权利中心的太监而言,统治者稍有不察,太监们获取权势也是很容易的。到了晚清,各种铁律逐渐废弛,清朝也出现了一些权监,在本文的附注,就列举了一些有较大影响的清朝太监们。

注:1,用 *** 过的男人作为宫廷内侍并非中国独有产物。朝鲜和越南的王室也喜欢使用去势的男性作为内待,埃及、波斯、印度,土耳其等古文明都曾经有相同的做法。圣经新约中亦有向来自非洲埃塞俄比亚的太监传福音的记述。英文中太监(eunuch)一字即由希腊文“守护床的人”转变而成,可见宦官在中外本来都是为了保护后宫贞节、皇族血统而设。土耳其人使用的是黑人太监,名为诸女领班,也有白人太监,但黑人人数多,势力也较大。另外,在古代并非所有的国家的皇宫内院都会有所谓的宦官,例如日本的江户幕府时期负责将军后宫 (即大奥)的一切事务都由女官负责,男性则除了一些特殊情况外一律禁止进入。

2,内务府:满洲八旗中的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归皇帝统率,被称为“上三旗”,而隶属于上三旗的包衣,因为是侍奉的是皇帝的内廷事务,叫做“内廷差事”,也就是内务府。最高长官为总管内务官大臣,初为三品衙门,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为正二品,由皇帝从满洲王公、内大臣、尚书、侍郎中特简,或从满洲侍卫、本府郎中、三院卿中升补。凡皇帝家的衣、食、住、行等各种事务,都由内务府承办。1911年辛亥革命后,废帝溥仪仍居宫内 ,为皇帝服务的内务府也得以保留,直至1924年溥仪被驱逐出宫为止。

3,唐甄(1630-1704):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和 *** 家。初名大陶,字铸万,号圃亭。四川省达州(今通川区蒲家镇)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清顺治十四年 (1675)中举人。曾在山西长子担任过10个月的知县,因受逃犯牵连被革职。后曾经商,因赔本乃流寓江南,靠讲学卖文维持生活。著作主要有《潜书》。唐甄与遂宁吕潜、新都费密,合称"清初蜀中三杰"。

4,《潜书》:共4卷,明末清初唐甄(1630-1704)撰。《潜书》原名为《衡书》,意在"权衡天下",后因自己接连遭遇不幸,改其名为《潜书》,意即"潜存待用"。

5,太监的时代的终结:1923年7月16日中午,溥仪下一道“将宫内太监全部裁撤,立即出宫”的谕旨,命绍英、耆令调集全部护军,把太监强送出宫。太妃们开始曾力争不可,后知道溥仪已经降旨,也就无可奈何了,只是要求留下若干名太监,以供驱使。最后决定除3位太妃、溥仪、淑妃这5个宫各留20名太监外,其余全部裁撤。由于绝大部分太监在北京没有家,若让数百名太监流落街头,未免有碍北京的治安,于是又把王怀庆、薛之珩找来,商量处置的办法。议定由内务府筹措一笔遣散费,北京有家或有亲朋投宿的,即刻携带行李出宫;实在无处投奔的,暂时住在地安门内大街雁翅楼内,待领到遣散费后,再各自回乡。傍晚,当绍英把全体太监召集在乾清门内,宣读了溥仪的谕旨时,太监们都非常恐慌和愤慨。他们绝大部分都是河北沧县、河间一带的人,在宫中当了几十年的差,宫中就和他们的家差不多,也积攒了一些东西;如今限令在几小时内出去,他们将投奔何处?以后怎么生活?有的惨号大哭,有的高声咒骂。晚9时许,太监们除留下的以外,已全部出宫。7月下旬,内务府筹妥了遣散费,在雁翅楼里会同军警人员开始发放。综计这次裁撤的太监,共有700多人,首领每人发200元,一般太监发20元。太监除北京有家的外,其余有的搬到了庙里,有的回到原籍,还有300余人仍旧住在雁翅楼内,靠乞讨为生。不少衣衫褴楼的太监在廊下升火做饭,极像逃荒的难民,其状颇为凄惨。

6,安德海(1844年-1869年),清末宦官,直隶南皮(河北省南皮县)人。他在八九岁时净身,进宫后在咸丰帝身边为御前太监。由于安德海聪明伶俐,善于奉承,他很快就得到了咸丰帝和叶赫那拉杏贞的好感。咸丰死后安德海成为慈禧心腹,干预朝政,打压恭亲王等。同治八年(1869年)七月,慈禧要派安德海出京赴南方采办服饰的消息,被同治帝知道后,立即报告了慈安太后,并且说,只要安德海敢走出京城,就立即斩首。慈安太后知道同治皇帝非常痛恨安德海,而她自己也深知安德海与慈禧的关系极不正常,如果任其所为、对不住咸丰帝在天之灵。于是就答应了同治帝的请求,并将这个消息迅速密报给山东巡抚丁宝桢,让他见机行事,务必杀掉安德海.安德海一行到达德州后,被逮捕押送到了济南府巡抚衙门,由丁宝桢亲自审问。最后安德海当即被绑赴刑场斩首示众。同时被杀的安德海党徒还有二十余人。

7,崔玉贵(1860-1925),原名崔治世,清朝慈禧太后后期的二总管太监。崔玉贵与李莲英是同乡,据说崔的堂嫂是李的叔伯姑母,按辈分崔是李的表叔。李莲英生于1848年,所以崔玉贵也可能生于1848年之前。崔玉贵12岁在家乡阉净身进京。先在庆王府当太监,后来宫内成立戏班子,崔的武功非常好,被举荐进宫在升平署戏班演戏,讨慈禧太后喜欢,从此得以发迹。光绪年间升任二总管,授三品衔,亮蓝顶戴。清朝慈禧太后后期的二总管太监。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京师,慈禧带领光绪皇帝逃亡前,命崔玉贵把珍妃塞进井中溺死(井口很小,需强塞才可将人投下),随后崔玉贵跟慈禧逃往西安。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先派崔玉贵回京查看情况,见留京的嫔妃宫女等果然安然无恙。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于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一月)回到北京。慈禧为安抚光绪帝,派人把珍妃的尸体打捞上来,重新装殓,厚葬,并把罪责推在崔玉贵身上。按理这是死罪,但只是削去崔玉贵二总管的职务,送回庆王府。不久,崔玉贵又回到皇宫,在慈禧太后身边伺候。1908年慈禧光绪死后,崔玉贵出宫,给立马关帝庙捐680亩地,就跟服侍他的徒弟住在庙里,以种稻为生,1926年(民国15年)因疽发背病死在立马关帝庙太监大院,葬在北京西郊金山宝藏寺墓地。

8,李莲英(1848--1911)(又作:李连英),原名李进喜,慈禧太后赐名连英,俗作莲英。是清王朝慈禧时期的总管太监,陪伴慈禧太后近五十三年。是清末最有权势的宦官。亦是第一个叫慈禧太后为"老佛爷"的人。咸丰五年净身为太监,翌年入宫。同治六年,受封二总管。宣统元年61岁时,为慈禧守孝百日后,隐退,宣统三年,亡,时年64岁。

9,最后的太监孙耀庭:出身于天津市静海县一个贫农的家庭。一家6口,父母和4个弟兄,孙耀庭是老二。他出生时,合家只有7分地,两间上房。村里,有个私塾教师,家有七八十亩地。孙耀庭的父亲为他种地,母亲为他做饭,孙耀庭因此得以在这个人手下读了四年的书,并且不必另交学费。但是,这种“好景”不长。孙耀庭失学了,父母沦为乞丐。迫于生计,孙家早想把这个儿子送去当太监。但不久,武昌城登高一呼,清皇溥仪不得不在养心殿签署“退位诏书”。1912年2月12日末代皇帝宣统宣布退位。孙还乡先后在本村傅学舜、傅学兰私塾学习。后通过他大嫂认识的原醇亲王府(北府)太监贺德元介绍,于1916年,到原清朝摄政王府,其时,正赶上原清朝载涛贝勒处要人,孙耀庭就去了载涛处当差,载涛给孙起名顺寿。1917年孙耀庭离开载涛处,回到老家,不久又通过宫内北花园太监首领欣衡如,进了紫禁城,伺候九堂副督领侍任德祥,后又伺候端康皇太妃、“皇后”婉容。1924年11月5日随溥仪从紫禁城回到原摄政王府。载沣让孙耀庭回了老家。不久他又回到北京北长街的出宫太监的居所万寿兴隆寺居住。溥仪充当伪满洲国“皇帝”后,孙耀庭曾去长春溥仪处当差。后因患病离开长春回到北京。“文化大革命”后,他住进广化寺一直到逝世。他在91岁时曾书写“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条幅,以表达自己的情怀。他是中国最后一位太监。 1996年12月17日18:50分,中国最后一位太监——孙耀庭静静走过了94载漫漫人生,在京城什刹海畔的广化寺安详地闭上了双眼。

10,忧国太监寇连材(1868—1896)是北京昌平人。出生在农村,为人耿直,也读过几年书。少年时就结了婚,生了3个孩子。由于人口多,家庭生活越来越贫困。他的父亲寇士通,为田界,与财主打官司,结果丢了家里赖以胡口的土地。父亲悲愤难言,含恨死去。23岁寇连材,接连遭祸,无法维持生计,只好跑到北京去寻找出路。经一个太监的介绍,被阉后进了清朝皇宫,给慈禧太后梳头。由于他聪明能干,做事精细谨慎,颇得慈禧喜爱,待遇十分优厚。口谏不成,寇连材下决心书谏。他请了5天假,回到家乡与亲人们诀别,并拿出记事册一本,交给小弟弟保存。回到宫里后,他把平时的积蓄部分给了小太监们。在2月15日,他把早已写好的奏折交给慈禧太后。这个奏折共有10条内容,其中包括:请太后不要揽政权,归政于光绪;不要修圆明园,幽禁光绪;要顾及京师特大水灾,立即停止擅自动用的海军军费去修建颐和园;赎回被日本占领的台湾,宁可赔款,不可割地;不宜去掉忠直之臣而专用阿腴奉承之人;皇帝没有后嗣,请择天下之贤者立为皇太子等。这些内容,字字饱蘸血泪,条条切中时弊,充满忧国忧民之情,都是当时许多人决不敢说的话。寇连材居然写进奏折,直接送给慈禧,可见他抱定了一死的决心。《甲午战争有关折奏史料》中记载有寇连材的这道奏折,题目是《太监寇连材死谏折》。慈禧看过奏折,暴跳如雷,一连声地呼叫着,把寇连材抓来审问。慈禧起先怀疑奏折是寇连材受别人指使写的。寇连材光明磊落地说是自己写的,与别人无关。慈禧还不相信,叫他口述一遍。寇连材开口直言,果然从头至尾地说得一字不差。慈禧没有想到寇连材会写出这样一个指责自己的折子,不禁怒火中烧,以“内监言事者斩”的朝例,加上“私通宫外,泄露宫内事”的罪名,下令把寇连材送交刑部,立即正法。2月17日,寇连材被押到北京菜市口刑场处决。临刑前,他神色镇静,整好衣冠,朝宫殿拜了9拜,又向远方的父母叩了头,坦然地说:“如此足千古了!”围观的群众无不为寇连材爱国忧民、舍生就义的壮烈行动所感动。寇连材为生活所迫,净身进宫,成为世人瞧不起的“阉竖”。他位卑不敢忘国忧,以坚不可摧的爱国忧民的意志 ,去抗争腐朽的封建势力,闪现出热爱家国的人生亮点。

11,本文资料来自《落日晚钟·清代太监制度》,梅显懋,辽海出版社,1997年版;360百科

),查看历史消息】

更多清朝末代太监(清朝第一大太监)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