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三国人物大全•曹魏人物链接23 赞同 · 1 评论文章
荆州南乡郡
顺阳范氏,两晋之际发展起来,或在北,或南渡。至第十二代,还活跃于北周、南陈、隋朝。
范晷,字彦长,南阳顺阳人。少游学清河,遂徙家侨居。郡命为五官掾,历河内郡丞。太守裴楷雅知之,荐为侍御史。调补上谷太守,遭丧不之官。后为司徒左长史,转冯翊太守,甚有政能,善于绥抚,百姓爱悦之。征拜少府,出为凉州刺史,转雍州。于时西土荒毁,氏羌蹈藉,田桑失收,百姓困弊,晷倾心化导,劝以农桑,所部甚赖之。元康中,加左将军,卒于官。
子范广,举孝廉。范稚,大将军掾。范坚,东晋尚书右丞。
广养子范隆,前赵尚书仆射、太尉、尚书令、中书令、司空。博通经籍,无所不览,著《春秋三传》、《三礼吉凶宗纪》。
稚子范汪,本州大中正,安北将军、都督徐兖青冀四州和扬州之晋陵诸军事,徐州、兖州二州刺史、假节。
坚子范启,东晋黄门侍郎。
范康,范汪之子,武兴县五等侯。范少连,范汪之子,太子舍人,余杭县令。
范宁,范汪之子,东晋临淮太守,封阳遂县侯。入为中书侍郎,得罪宗室权臣司马道子,外任豫章太守。唐朝贞观二十一年,始从祀于孔庙。著《春秋榖梁传集解》,阮元收入《十三经注疏》中。
范晔,范旺曾孙,宁朔将军、左卫将军、太子詹事,著《后汉书》。
南郡(含襄阳郡)。襄阳冠盖山,汉末尝有四郡守﹑七都尉﹑二卿﹑两侍中,朱轩(冠)盖会山下。因名“冠盖山”,里曰“冠盖里”。
襄阳县习家池习氏,在洄湖广昌里之西,自东汉至刘宋皆贵盛。
习郁,字文通,光武帝时侍中、大鸿胪,封襄阳侯。
汉魏有习授、习蔼。西晋有习嘏,为临湘令,莅官擧大纲而已,不拘文法,为赋学家。
刘备招募有习竺、习珍、习宏、习承业、习祯、习忠、习隆等。后孙权攻荆州,习珍战死,习宏被俘,于吴并不发言建策。习珍之子习温、孙习宇于吴国为官。
襄阳县蔡洲蔡氏。《太平御览》(卷69)引《荆州图经》称:“襄阳县南八里,岘山东南一十里,江中有蔡洲。”
蔡讽,姐姐嫁给太尉张温,长女嫁给黄承彦(诸葛亮岳父),小女为刘表后妻。
讽子蔡瑁,字徳珪。刘表手下南郡、章陵太守,镇南将军军师。降曹后,为长水校尉,封汉阳亭侯。
蔡瓒,字茂珪,蔡瑁的堂兄弟,汉末官至郿侯相。
蔡琰,字文珪,蔡瑁堂兄弟,汉末官至巴郡太守。
襄阳繁(仲)氏
繁仲皇,襄阳人,为靑州刺史。自尔以来,虽无名德重位,世世作书生门户。
襄阳县白沙乡庞氏
庞徳公隐居不仕,居渔梁洲,其子、孙为魏晋时太守。庞统、庞林兄弟投刘备,后庞统战死,庞林于夷陵随黄权降魏;统父为蜀汉议郎、谏议大夫,统子庞宏为蜀汉涪陵太守。
襄阳县广昌里杨氏
汉末三国有杨虑、杨仪、杨颙兄弟,仪、颙两人皆入蜀汉为官。杨虑,字威方,少有德行,为沔南冠冕。州、郡礼重,诸公辟命,皆不能屈,年十七而夭。门徒数百人,宗其德范,号为“德行杨君”。
《水经注•沔水中》:“蔡洲大岸西有洄湖,停水数十畮,长数里,广减百步,水色常绿。杨仪居上洄,杨颙居下洄,与蔡洲相对,在岘山南广昌里。”
中卢县蒯氏,秦末辩士蒯彻之后也。
蒯良,字子柔,刘表谋士。蒯越,字异度,刘表谋士,后降曹操,为汉庭光禄勋。
良子蒯钧,魏国南阳太守。孙女蒯氏,伏波将军孙秀之妻。侄蒯祺,汉末房陵太守,祺娶诸葛亮大姐为妻;后刘备平定汉中,命孟达攻房陵,为孟达兵所杀。蒯钦,西晋泰始年间为弘训少府。
西晋末蒯恒,或其族人。“六月,弘以南蛮长史庐江陶侃为大都护,参军蒯恒为义军督护,牙门将皮初为都战帅,进据襄阳”——《资治通鉴》。
中卢县廖氏,世为沔南冠族。
廖化,本名淳,世为沔南冠族,关羽死后,被吴国俘虏。后假死脱逃,奉母千里入蜀,道遇东征的刘备,被任命为宜都太守、都督,随之东征。
中庐县(骑城)黄氏,西汉初邔侯黄极忠之后。
黄极忠,汉高帝时因功封邔侯。《水经注•沔水》:“洞水又西南流注于沔水。又东过中庐县东……又南过县东北,沔水之左,有骑城,周回二里余,高一丈六尺,即骑亭也。县,故楚邑也。秦以为县,汉高帝十一年,封黄极忠为(邔)侯国。县南有黄家墓,墓前有双石阙,雕制甚工,俗谓之黄公阙。”
黄尚,黄极忠后裔,东汉顺帝时司空。《後汉书•顺帝纪》:“阳嘉三年(十一月)乙巳,大司农南郡黄尚为司徒。”章怀《注》:“尚字伯,南郡邔人也。”《书钞》六十一引《楚国先贤传》作“伯可,可为河之误,尚盖忠极后。”
黄承彦、黄穆、黄奂,或其族。《襄阳耆旧传•卷一》:“黄承彦,高爽开朗,为沔南名士。”卷二:“黄穆,字伯开,博学,养门徒。为山阳太守……”黄穆有一弟黄奂,为武陵太守。
黄祖。“祖宿狡猾,为表腹心,出作爪牙,表之鸱张,以祖气息。”又司马彪《战略》日:“(刘)表初到,单马入宜城,而延中庐人蒯良、蒯越,襄阳人蔡瑁与谋。”刘表是从北边南下的,一度曾被袁术阻路,到了宜城,就近依靠中庐大族蒯越,襄阳蔡瑁等。因此,黄祖如果是黄极忠后裔,被刘表所拉拢,则比较附符合实际,毕竟远水解不了近渴,江夏的黄香一族离襄阳还很远。而中庐(邔地东南)、襄阳(东北)附近的黄氏发展近四百年,又出过高官、名士,当是一方豪强。也因这一底蕴,才能培养出司徒黄尚和名士黄承彦,黄祖也有一定军事素养。因此以上汉末数黄,我认为应都是中庐黄氏。
宜城县马氏
兄弟五人,有记载的马良、马谡随刘备入蜀。时人为之语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宜城县向氏
刘备招募有向朗、向宠、向条、向充等,皆为蜀汉大臣。
宜城县(城)王氏。《字学典•法帖•卷六十一》按《天下碑录》:有汉侍中王逸碑在宜城县南三里。
王逸,字叔师,南郡宜城人。元初中,擧上计吏,为校书郞。累至侍中。著《楚词章句》行於世。其赋、诔、论及杂文凡二十一篇。作《汉诗》百二十三篇。
子王延寿,字文考。作《灵光殿赋》。蔡邕亦造此赋,未成,及见甚奇之,遂辍翰。曾有奇梦,恶之,作《梦赋》以自励。后溺死。
魏时有王昌,字公伯,为东平相﹑散骑常侍,妇是任城王曹彰女。昌弟式,字公仪,为度辽将军长史;妇是尚书令桓阶女。不知是否其族。
秭归邓、文二姓
邓凯、文布,南郡秭归大姓,后为陆逊击败,凯入蜀为将,布降陆逊。《三国志•陆逊传》:“秭归大姓文布、邓凯等合夷兵数千人,首尾西方。逊复部旌讨破布、凯。布、凯脱走,蜀以为将。逊令人诱之,布帅众还降。”
华容胡氏
胡广六世祖胡刚,清高有志节,平帝时,大司徒马宫辟之。值王莽居摄,刚解其衣冠,县府门而去,遂亡命交阯,隐于屠肆之间。后莽败,乃归乡里。
父胡贡,交阯都尉。
胡广,字伯始,南郡华容人也。汉安元年,迁司徒。质帝崩,代李固为太尉,录尚书事。以定策立桓帝,封育阳安乐乡侯。其达练事体,明解朝章,虽无謇直之风,屡有补阙之益。故京师谚曰:“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及共李固定策,大议不全,又与中常侍丁肃婚姻,以此讥毁于时。
自在公台三十余年,历事六帝,礼任甚优,每逊位辞病,及免退田里,未尝满岁,辄复升时。凡一履司空,再作司徒,三登太尉,又为太傅。其所辟命,皆天下名士。与故吏陈蕃、李咸并为三司。蕃等每朝会,辄称疾避广,时人荣之。年八十二,熹平元年薨。故吏自公、卿、大夫、博士、议郎以下数百人,皆缞绖殡位,自终及葬。汉兴以来,人臣之盛,未尝有也。
胡广子五,长胡整,次失名,皆夭。次胡亿,郡举孝廉不就。次胡宁,为议郎。少子胡硕,陈留太守。
胡广母黄氏,妻章氏。见胡硕《母夫人章氏灵表》,《都尉夫人黄氏神诰》。
胡广幼子《东留太守胡硕碑》:“于是陈留主簿高吉、蔡轸等,咸以郡选,充备官属,来迎者三十四人,奔惊跋涉,愿承清化。”《文选·魏都赋》注引蔡邕《胡亿碑》云:「祁祁我君,习习冠盖。」是六朝唐初本有此篇,彼题作「胡亿」,盖误。胡广子五,长整,次失名,皆夭。次亿,郡举孝廉不就。次宁,为议郎。少子硕,陈留太守。
江夏郡
安陆黄氏,京师号黄香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其族一世尚书令,二世太尉。
黄况,官至叶县令。
况子黄香,字文强,江夏安陆人也。博学经典,究精道术,能文章,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永元六年,累迁尚书令。
香子黄琼,官至太尉,封邟乡侯。黄氏世系又有黄瑰、黄琏、黄理、黄琛、黄瓒、黄珂、黄琉七子。
香孙黄阁,官至仆射中郎将。另有一孙女,嫁刘焉。
香曾孙黄琬,官至太尉、司隶校尉,封阳泉乡侯。妻来氏,司空南阳来艳之女。
钟武张氏,世有部曲。
张光,字景武,江夏钟武人也。身长八尺,明眉目,美音声。少为郡吏,家世有部曲,以牙门将伐吴有功,迁江夏西部都尉,转北地都尉。《晋书•列传第二十七》
竟陵刘氏,鲁恭王余裔孙,章帝封为竟陵侯,因家焉。后汉末有益州牧刘焉,生刘璋。
鄳县费氏
费观、费祎,江夏鄳县人。费祎少孤,依族父伯仁(费观)。伯仁姑,益州牧刘璋之母。费祎后为蜀汉大将军。
平春李氏
李通,字文达,以侠闻於江、汝之间。与其郡人陈恭共起兵於朗陵,众多归之。时有周直者,众二千馀家,与恭、通外和内违。汉末汝南太守,都亭侯。
子李绪,平虏中郎将。李基,奉义中郎将。李秉,李绪之子,有俊才,官至魏泰山太守。
李重,李秉之子,西晋平阳太守。李式,李重之子,东晋书法家,官至侍中。李充,重弟李矩之子,东晋诗人。
上庸郡
申氏
申耽、申仪兄弟,汉末在西平、上庸间聚众数千家。耽为魏国怀集将军,仪为魏兴太守,封真乡侯,转楼船将军。
扬州
扬士多轻侠狡桀,有郑宝、张多、许乾之属,各拥部曲。宝最骁果,才力过人,一方所惮。
九江郡(淮南)
阜陵王(临淮)
阜陵质王刘延,光武帝子,建武三十年,以汝南之长平、西华、新阳、扶乐四县益淮阳国。延性骄奢而遇下严烈。永平中有上书作图谶,祠祭祝诅。显宗以延罪薄于楚王英,故特加恩,徙为阜陵王,食二县。章和元年,增封四县,以阜陵下湿,徙都寿春。
子殇王冲嗣,无子。和帝复封冲兄刘鲂,是为顷王。永元八年,封鲂弟十二人为乡、亭侯。鲂子怀王刘恢嗣。延光三年,封恢兄弟五人为乡、亭侯。
恢子节王刘代嗣。阳嘉二年,封代兄刘便亲为勃乃亭侯。代无子,国绝。建和元年,桓帝立勃乃亭侯便亲为恢嗣,是为恭王。子孝王刘统嗣,立八年薨,子王刘赦立;建安中薨,无子,国除。
刘晔字子扬,淮南成德人,汉光武子阜陵王刘延后也。
(淮南)九江赵氏,世以将显。
赵诱,字元孙,淮南人也。世以将显。州辟言簿。《晋书•列传第二十七》
九江朱氏,世传《欧阳尚书》。
朱普。《汉书•儒林传》:林尊。事欧阳高,为博士,论石渠,授平陵平当、梁陈翁生。由是欧阳有平、陈之学。平当授九江朱普公文。普为博士。
朱伥。《后汉书·顺帝本纪》:永建元年二月,长乐少府九江朱伥为司徒。
朱绩,不知是否其族。《三国志•胡质传》:“胡质字文德,楚国寿春人也。少与蒋济、朱绩俱知名於江、淮间,仕州郡。”
寿春召氏,与邵氏同源,召公奭之后。
召信臣,字翁卿,以明经甲科出身任职郎中,谷阳长。举高第,迁上蔡长、谏议大夫、南阳太守,其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兴建了几十处水门堤堰,灌溉面积逐年增加,最后多达3万顷。百姓因之富足,户户有存粮。汉元帝时为少府。
孙子建武中为卷令,俶傥不拘小节。
曾孙召驯,字伯春,小习《韩诗》,博通书传,以志义闻,乡里号之曰“德行恂恂召伯春”。累仕州郡,辟司徒府。建初元年,稍迁骑都尉,侍讲肃宗。拜左中郎将,入授诸王。帝嘉其义学,恩宠甚崇。出拜陈留太守,赐刀剑钱物。元和二年,入为河南尹。章和二年,代任隗为光禄勋,卒于官,赐冢茔陪园陵。
寿春沈氏,与乌程沈氏同祖。如宋书为真,其族或受汉末黄巾、袁术、淮南民奔吴、魏吴战争影响。死伤殆尽或南渡吴地,三国时不见有族人活动。
《宋书•沈约自序》:“秦末有沈逞,征丞相,不就。汉初逞曾孙保,封竹邑侯。
保子遵,自本国迁居九江 之寿春,官至齐王太傅、敷德侯。
遵子达,骠骑将军。达子乾,尚书令。乾子弘, 南阳太守。弘子勖,河内守。
勖子奋,御史中丞。奋子恪,将作大匠。恪子谦,尚书、关内侯。谦子靖,济阴太守。
靖子戎,字威卿,仕州为从事,说降剧贼尹良, 汉光武嘉其功,封为海昏县侯,辞不受。因避地徙居会稽乌程县之余不乡,遂世家焉。
庐江郡
灊县何氏,魏晋发展起来,累世昌阜。
《文士传》曰:何桢字元幹,庐江人,有文学器幹,容貌甚伟。历幽州刺史、廷尉,入晋为尚书光禄大夫。
桢子何龛,后将军;何勖,车骑将军;惲,豫州刺史;其馀多至大官。自后累世昌阜,司空文穆公何充,惲之孙也,贵达至今。
何充,字次道,庐江灊人,魏光禄大夫祯之曾孙也。祖何恽,豫州刺史。父何睿, 安丰太守。充风韵淹雅,文义见称。
庐江陈氏,魏时未显,应为世仕郡县之族,东晋时陈敏见世乱,起兵欲割据江东。
陈敏,字令通,庐江人也。少有干能,以郡廉吏补尚书仓部令史。又为合肥度支, 迁广陵度支。张昌之乱,遣其将石冰等趣寿春,都督刘准忧惶计无所出。时敏统大军在寿春……准乃益敏兵击之,破吴弘、石冰等,敏遂乘胜逐北,战 数十合。时冰众十倍,敏以少击众,每战皆克,遂至扬州。回讨徐州贼封云,云将 张统斩云降。敏以功为广陵相。时惠帝幸长安,四方交争,敏遂有割据江东之志。会吴王常侍甘卓自洛至,教卓假称皇太弟命,拜敏为扬州刺史,并假 江东首望顾荣等四十余人为将军、郡守,荣并伪从之。敏为息娶卓女,遂相为表里。
其父闻之,怒曰:“灭我门者,必此兒也!”
陈昶。敏弟昶知顾荣等有贰心,劝敏杀之, 敏不从。昶将精兵数万据乌江。
陈恢。率钱端等南寇江州,刺史应邈奔走。
陈斌。东略诸郡,遂据有吴越之地。敏命寮佐以己为都督江东军事、大司马、楚公,封十郡, 加九锡,列上尚书,称自江入河,奉迎銮驾。敏凡才无远略,一旦据有江东,刑政无章,不为英俊所服,且子弟凶暴,所在为患。后敏众溃散。敏单骑东奔至江乘,为义兵所斩,母及妻子皆伏诛,于是会稽诸郡并杀敏诸弟无遗焉。
陈闳。敏使弟 昶及将军钱广次乌江以距之,又遣弟闳为历阳太守,戍牛渚。
陈赞。陈敏反,虞潭东下讨敏弟陈赞于江州。
舒县周氏,二世太尉,世二千石,汉末南渡。
周荣字平孙,庐江舒人也。肃宗时,举明经,辟司徒袁安府。自郾令擢为尚书令,出为颍川太守、山阳太守,所历郡县,皆见称纪。
除子男周兴为郎中,兴少有名誉,后为尚书郎。
兴子周景,字仲飨。辟大将军梁冀府,稍迁豫州刺史、河内太守。好贤爱士,其拔才荐善,常恐不及。后代陈蕃为太尉,以豫议定策立灵帝,追封安阳乡侯。
景长子周崇嗣,至甘陵相。
景中子周忠,少历列位,累迁大司农。后代皇甫嵩为太尉,录尚书事,以灾异免。复为卫尉,从献帝东归洛阳。
忠子周晖,前为洛阳令,去官归。兄弟好宾客,雄江淮间,出入从车常百余乘。及帝崩,晖闻京师不安,来候忠,董卓闻而恶之,使兵劫杀其兄弟。
周异,忠从弟,洛阳令,子周瑜。周尚,忠从弟,丹杨太守。
灊县杜氏,世以儒学称,为郡著姓。
杜夷,字行齐,庐江灊人也。夷少而恬泊,操尚贞素,居甚贫窘,不营产业,博览经籍百家之书,算历图纬靡不毕究。寓居汝颍之间,十载足不出门。年四十余,始还乡里,闭门教授,生徒千人。惠帝时三察孝廉,州命别驾,永嘉初,公车征拜博士,太傅、东海王越辟,并不就。夷所著《幽求子》二十篇行于世。
子杜晏仕至苍梧太守。
夷兄弟三人。兄杜崧,字行高,亦有志节,晋惠帝时,俗多浮伪,著《任子春秋》以刺之。弟杜援,高平相。援子杜潜,右卫将军。---《晋书•列传第六十一》
《晋书•杜不愆传》:“不愆,庐江人也。少就外祖郭璞学易卜,屡有验。后为桓嗣建威参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