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王国维先生曾经提出古来成就大事业、大学问必须经历三重境界。
第一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晓得王先生的高论并不是我看了《人间词话》,而在高考语文备考时,三重境界在题目中层出不穷,到了后期,很多高三学子写作文都喜欢有意无意的带上这几句。
当然,范文高手用得恰如其分和普通选手的生搬硬套高下是立判的。
无论如何,高频度的曝光率,让我无法忘记。
反正在当时,我是似懂非懂。
现在回头想一想,当年的高手也好,普通选手也罢,他们真的明白吗?
第一重境界是晏殊的《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词是闺怨词,妻子对在远方丈夫无限思念。
古代男子经常被国家抓壮丁,要么被抓去边疆当兵,要么是去做各种苦力,修长城、堵黄河之类的。
夫妻伉俪情深,深情的妻子时刻盼望着丈夫早日归家,常常登上高楼,向丈夫所在的方向眺望,希望可以早日看见他归家的身影。
这种男诗人“男扮女装”模仿女性口吻写出的闺怨诗比比皆是,多年来形成了一个固定套路。
高中课文里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写的思妇也是情深满满。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思妇固然情深,可跟王先生的人生第一重境界--订立目标,是一点都不搭边。
接着是柳永先生的第二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不变的登高望远,柳先生一个人在高楼喝闷酒,望着远方发呆,思念自己的心上人,这段恋情看起来不是很顺利,柳先生估计爱得很虐,喝进去的酒是苦的。
虽然伤心,柳先生依旧对这段感情很执着,佳人虐我千万遍,我待佳人如初恋。
从对爱情的执着,执念,延伸到对人生事业、学问各个方面的执着、执念,这第二重境界很说的过去。
只要是个人,总有一样东西可以让人产生无限执念。
终于轮到《青玉案.元夕》出场啦,辛弃疾先生等得有点不耐烦。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人群中寻寻觅觅,觅觅寻寻,只为寻得那位命中注定的意中人,我愿化身石桥,受五百年风吹,五百年雨打,只求她在桥上走过。
繁花似锦,环肥燕瘦,佳人无数,可不是心中的那颗朱砂痣,在苦苦寻觅,失望失意之时,抬头一望,在灯火阑珊之处,有位佳人一直静静伫立在一旁,默默的注视着你,陪伴着你。
而我却一直懵然不知。
原来心心念念的白月光,不在远处,别处,一直就在身旁。
爱情苦苦寻寻觅觅如此,人生中我们一直苦苦追索的执念,黄金屋,颜如玉,万钟粟,富可敌国,权倾朝野,甚至长生不死难道不都如此吗?
兜兜转转,最后或许会发现踏破铁鞋无觅处,又或许最后顿悟了是非成败皆是空,回首看,青山依旧是那座青山,夕阳依旧是那么红艳似火。
我们最终寻到的那个“它”,是不是就是我们最初急切想要拥有的那个“它”?
这三重境界的后面,王先生还加了一句话“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王先生说了,这些都是他自己的个人观点。
他或许没有想到,他的这些观点会被高考学子奉为圭臬,无论学霸学渣,都喜欢引用一番,王先生应该会觉得很骄傲吧。
王先生的高论是很有独到之处,值得后人学习,但学习之余,盲目的生搬硬套很可能会弄巧成拙。
人生的境界可以有很多种,毕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每个人的生命的体悟都是独一无二的,大可不必盲目跟风,王先生的观点只能说是其中的一个很赞的观点。
最重要的是每个人对自己的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