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教育强国看法和建议(教育强国看法和认识),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教育强国看法和建议(教育强国看法和认识)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教育强国看法和建议(教育强国看法和认识)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 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重要论断,在全国政协委员群体中引发热烈反响。“教育强国”,要“强”什么?需要教育工作者以怎样的姿态为之奋斗?本期特邀各界畅谈。

本报记者 贾宁 摄

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俞敏洪:

扎根中国、融通中外,建设教育强国

建设教育强国,首先要强教育质量、均衡发展。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我国教育发展还不均衡,存在区域、城乡和校际的差距,还有很多短板需要补齐。在建设教育强国的道路上,我们要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关注乡村、贫困、流动儿童教育,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努力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实现教育的协调发展和均衡发展,让每个人都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与此同时,我们要推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教育普及、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教育结构等多个方面实现整体提升;推进义务教育、素质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领域理念、机制、评价变革与创新,引领科学办学、创新办学、多样办学的特色发展道路;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建设教育强国,其次要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 *** 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要求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这一论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提供了根本遵循。

要建设教育强国,就要扎根中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必须通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升办学条件、课程教材、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和教育治理全要素的质量,走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之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

要建设教育强国,还要面向世界,贯彻开放发展理念,与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世界各国先进教育经验,促进中外教育人文交流和国际合作,不断提高我国教育世界影响力。要大力培养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全球视野、融通中外的创新型人才,鼓励青年学子出国深造,吸引汇聚具有世界水平的优秀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全国政协委员笪良龙:

让更多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连日来, *** 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要论断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 *** 海军潜艇学院教授笪良龙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报告强调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让人倍感振奋,充满信心。”作为一名科研教育工作者,笪良龙看来,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

1987年考入海军潜艇学院至今,笪良龙已经和海洋科技打了30多年交道,他主持研制的系列海洋环境效应装备打破国外垄断,实现我国该领域“0到1”的突破,为我国水下国防安全贡献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在一线从事海洋环境效应技术研究的经历,让他深刻感受到,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安全。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拔尖创新人才,关系到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作为一名高校的教师,笪良龙最关心人才培养和青年学生的成长。在他看来,教育强不强,关键是看能否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此,笪良龙对“教育强国”提出自己的期待:

坚持科研的实践标准,打造中国特色的战略科学家队伍。“当前全球进入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的复杂性、系统性、协同性显著增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大力培养战略科学家,逐步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日益凸显。”笪良龙建议要着力破除高层次人才评价、选拔的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实践标准,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让更多心怀“国之大者”的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逐步形成成熟的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

进一步打破学术阶层固化的不利局面,畅通青年人才向上流动通道。笪良龙说,青年人才代表着国家科技创新的原始活力,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源头活水,更是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他建议一方面要着力破除妨碍青年人才向上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打通学术阶层流动通道,使年轻人能有通过自我奋斗实现跨阶层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要教育引导青年人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学术根基、保持科研定力,在科技创新道路上行稳致远,真正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生动局面。

弘扬新时代大国工匠精神,造就大批工匠人才。从“嫦娥”奔月到“蛟龙”深潜,从“神舟”飞天到“北斗”组网,这些科技成就、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的背后,承载着无数新时代大国工匠的智慧与奉献。在笪良龙看来,工匠人才是将技术转化为工程的最主要生力军,这支队伍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目前我国各个领域中众多的‘卡脖子’技术不是技术本身,而是缺少一支业务精湛的工匠队伍。”笪良龙建议积极弘扬新时代大国工匠精神,营造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培养更多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造就一支有信念、懂技术、会创新、讲奉献的新时代大国工匠队伍。

原文刊登于2022年10月26日《 人民政协报 》第 10 版教育在线

记者:张惠娟

更多教育强国看法和建议(教育强国看法和认识)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