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其他歌手对华晨宇的评价(歌手们对华晨宇的评价),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其他歌手对华晨宇的评价(歌手们对华晨宇的评价)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其他歌手对华晨宇的评价(歌手们对华晨宇的评价)

华晨宇没有得到今年《歌手》的冠军。

我觉得挺好的(感觉板砖向我飞来~)。

除了结石姐,无论华晨宇还是汪峰获冠军,都会被说是“黑幕”吧。

历经六年,曾经风光一时的《我是歌手》到现在,似乎已经走到玻璃墙的尽头。前段时间传出总导演洪涛已经辞职,有人开始猜想这一季会不会是《歌手》的尾声。

但在数不清的歌唱类节目里,《歌手》至少是一群专业的人在努力做好专业的事。

不过因为人在国外,我都是在油管看节目,不太关注节目的宣传,所以不知道在官宣时,是否有刻意太抬高华晨宇。

至于节目里,乐评人们的评价,因为反正都是前片一律地说好话,也没太在意过。

我个人确实是因为看《歌手》,路人转路人粉的。

年初回国无意中看到《天籁之战》,华晨宇几乎杜鹃啼血般地念白周杰伦的《爸我回来了》,直接“震慑”了我。

因此,从他半路进入《歌手》,我总在期待,这一周华晨宇会唱一首怎样的歌。

从《齐天》开始,《孩子》、《我管你》、《山海》、《假行僧》、《我》……他的音乐展开的,仿佛是一段让人掉进“兔子洞”的旅程,开始在一个“自我世界”里前行。

终场,他《呐喊》:这是一个新的时代。

尽管没能PK过Jessie J满怀深情的大金曲《I will always love you》,但那股代表了一整个generation歌唱的自信,仍可以击中我。

他的自信,不是那种“老子天下第一”的自以为是,而是“我就是我”的自由自在。

华晨宇的前老板龙丹妮曾经总结:这个时代没有巨星,互联网让一切高效透明,破灭了人与人的神秘感。到处都是自我,碎片化的自我。

所以当华晨宇用他的声音,一片一片拼凑出,一个叫做“我”的形象,他的音乐好像也带着一丝哲学意味,透露着那些明明掌握着话语权,却惶惶不安的大人们所想知道的千禧一代的人生密码。

你以为他们只会“丧丧”地向外界撒个娇,因为一点“小确幸”而满足。事实上,那不过是他们在消费时代“购买的皮肤”。那看似脆弱的“表皮”下面,是和互联网血脉相连带着金属感的灵魂——

你可以来贴你想贴的标签,但那并不能代表我是什么。

每个人都是孤独的,长大无法消除孤独,所以不长大也可以。

我要做我想做的,接受或不接受,是你的事。

请给我爱吧,如果给不了,至少给我关注。

我不怕向全世界宣战,只是我不要这样。

当然,我的总结也许只是我自己的心理倒影,但至少在看到华晨宇出现在《歌手》的舞台上时,我常有种被点燃的感觉。

齐天 | 我的诞生

生我何用?不能欢笑。灭我何用?不减狂骄。 — 今何在

从《齐天》到《齐天大圣》,华晨宇与这只古往今来最有趣的猴子似乎有些不解之缘。

两首歌相比,我其实更喜欢后者一些。前者带着《悟空传》的DNA,从编曲到歌词都携带因绝望而生的狂妄,不似后者有种石头缝里蹦出的无所畏惧,而那似乎才是初生的“盖世英雄”该有的状态。

但是《齐天》的“破坏性”却来的更彻底。最开始慢节奏的吟唱,和副歌极具煽动感的rap,充满戏剧性的冲突。

我甚至能感到,有一只乖张的猴子潜藏在华晨宇的灵魂角落,哪怕有了“斗战胜佛”的称号,可面对满天神佛,他仍保持着孤独和反抗。

这种在千千万万之人之中,却在追寻千千万万人之外的矛盾,和华晨宇的成名之路到有几分暗合之处。

由于这些年的选秀节目诸多,对华晨宇获冠军的2013年《快乐男声》,我是毫无印象的。当今年开始关注他时才发现,他的人气远远超过我的想象。

然而“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他作为难得唱作俱佳的新生代,却很难摆脱选秀歌手的“原罪”。获得冠军,就被人扒出其富裕的家境;出道后,有人诟病他没有代表作品;发布了唱片,有的评论说不如他唱别人的歌。

到了《歌手》,还是人质疑他的唱法“三板斧”,就是吟唱搭配说唱再加飙高音。

我猜他自己也会去看网上那些评论,并且看到过那些“凶狠”的语言。但他“弱弱”又坚强地丢下一句:“别人对我的评价,不代表什么。”

看他呆萌,慢半拍,可是他的身体里还住着孙悟空。

孩子 | 我的成长

吾尝中夜而起,挈瓶而东。有落月之相随,无一人而我同。 — 苏东坡

在《孩子》这首歌前,节目组加入了一段华晨宇的解说。他说,15岁之前,他并没有很喜欢音乐,是15岁之后,他开始可以把内心的东西用音乐表达出来,才真的喜欢音乐,这是他的初衷。

为什么是15岁?我有点好奇。

在三四岁父母离异后,母亲就在华晨宇的生活中缺位,华晨宇跟着工作非常忙碌的父亲一起生活。

他后来接受采访时说,他并不觉得家里很有钱,但确实从小没有缺过钱。可物质上给他满足的父亲,在他儿时并不太管他,几乎不出现在学校。有同学因此欺负他,叫他“野孩子”。

初中毕业后,华晨宇就被父亲送到武汉独自求学,这样一个人生活了好几年。起初他什么也不会做,每天都在外面吃饭。但他觉得,那时候每天都过得很开心,因为武汉的东西都很好吃。

那时,他差不多是15岁吧。

在演唱《孩子》时,他增加了共鸣腔,听来格外的铿锵。可这铿锵之下,又有格外的脆弱感。

无论喜不喜欢华晨宇,都应该承认他对声音的控制力在年轻一带的歌手中绝对属于翘楚。可他对于自己的声音,并没有那么看重。他认为,声音只是音乐中的一个音色,就跟其他乐器一样。

对他而言,歌唱只是创作的一部分,创作是因为要表达。

昨天看到有个朋友的朋友圈写了一句话:现在很多孩子都伪装成大人,生活在大人的驱壳里。

我对华晨宇的感觉正好与这句话相反。1990年出生的华晨宇,今年已经28岁。但无论从穿着装束还是行为方式,都非常孩子气。可他的创作,以及偶尔的“语出惊人”,常带着对世事很成熟的见解。

孤独,是他的成长剂。

我管你 | 我的不屑

人们最终所真正能够理解和欣赏的事物,只不过是一些在本质上和他自身相同的事物罢了。 — 叔本华

当听着华晨宇改编的《双节棍》被点燃的同时,不免也为他捏把冷汗。一如林海在节目中点评,《双节棍》太经典,无论怎么改都很难。

周杰伦,是我们80后成长路途上的“神话”,《双节棍》作为他的成名作,当年是以“横空出世”的姿态扫荡华语乐坛的。挑战“神级”作品,至多落个“吃力不讨好”,被黑也只能怪自己“no zuo no die”。

华晨宇大概也看穿了这一点。所以,他事先就说,不在意观众能否get到他的心思。完美主义爆发地非要“白话”大合唱也好,加上戏曲的部分也罢,他一副只图自己玩得high的随性样。

紧接着后面一期,华晨宇选择唱自己的《我管你》。看,他其实很了解,这个世界对于“独特”的接受能力一向都是有限的。

“不在意”,有时可能是在意的比较级。不是为了异于他人,只为活成自己而进行的独特,是独特的最高级。

就像他创作的无字歌《癌》,我只听了一次,整个过程可以用“忍耐”来形容,因为整首歌都极为阴沉,很难不听出绝望感。华晨宇一如他坚持认定的那样,把自己的人声化作一种乐器去演奏,从恐惧到压抑,从死亡到沉寂……总之完全没有要为听者的感受而妥协。

这首歌脱胎于一次于艺术家的合作,艺术家把癌细胞化作可爱宝宝,华晨宇无法认同这种形式。他还是依照自己对癌症的理解,创作了暗黑无比的这首歌曲。即便很多人似乎都如我一样,听完了《癌》会感到不适,他只告诉我们,“可以把耳朵捂住。”

大概因为是“亲生儿子”(毕竟华晨宇是快男冠军,又签约天娱),在演唱《山海》那一期,芒果还特别给了他引导性的采访,让他针对自己音乐的争议点来解释。

但他还是一派很90后的回答:“那等于我要给大家上一课。”认认真真地讲解了一番,然后抖抖霍霍地问“你听懂了?”

人都希望被理解的。只是相比非常费力地用别人能够听懂的语言去表达,华晨宇应该是更倾向用音乐来讲述自己。

他不强求外界听懂他,我能感受到华晨宇对他人有充分的谅解。

在任何时代,获得真正的理解,都是很奢侈的事。所以他讲,“我不害怕失去什么,也没有想要得到什么。”

迷迷糊糊的外表,实际上包裹着一颗清醒寂静的心。

假行僧 | 自我挣扎自我救赎

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 — 阿尔贝·加缪

我在写章子怡时,曾经写到过,张曼玉说,来做明星,哪有不虚荣的。

会站上选秀的舞台,华晨宇一定不仅仅是因为喜欢音乐。现在看起来他明了娱乐圈乃至生活的本质,并以很坦然的立场接受。初初成名之时,他曾经对《南都娱乐周刊》这样诉说他和音乐的关系:

“我对很多东西,都有一个理念,我不知道别人是不是这样——音乐我喜欢听,但并没有很喜欢唱歌。其实我也没有很喜欢音乐,就是当作一个爱好,没有它我一样活得很好。所以我不会说没有音乐我活不下去,不会说音乐就是我的生命,因为本来就不是这样的。”

他约莫是享受被人群包围,被无数未曾谋面的人喜爱。因为“获得很多人的爱”,多多少少弥补了曾经的缺憾。如他自己所言,是很幸运的。

他在很多节目里强调自己喜欢吃(瘦子就是矫情),虽然“吃货”是现在娱乐圈流行的人设,但我更觉得,那和他苍白的童年不无关系。

“喂食物”是个很特别的说法,带着动物本能。

人类是很奇怪的生物,在出生后很长的时间都无法自己觅食,必须完全依靠他人的供给存活。如果在那一时期,能够得到及时的喂养和温暖的怀抱,我们就能建立一份足够的安全感,反之则也许会在某方面终身恍然若失。

在《假行僧》播出前的VCR中,华晨宇对为什么要唱这首歌,说出以下这些话。

他的父亲一直以极为“那个年代”的方式,来抚养这个男孩。非常努力地工作,赚足够的钱给他花,却很少陪伴他,更从不夸奖他,并说“我绝不会教你任何东西”。

华晨宇很长时间跟父亲讲话都会使用敬语。童年时经常一个人面对墙壁,一坐好几个小时。

直到华晨宇获得了快男冠军后,父亲才第一次表示他为儿子感到骄傲。

现在华晨宇谈起父亲,都会说,自己已经理解父亲的用心,是要培养自己的独立,父亲只是不懂得言语表达。

我不想过分解读这份父子关系。我们谁也不是在真空里长大,受过的伤成为我们现在的模样。

华晨宇选择把他的不安、痛苦、愤怒、麻木……全都留在了音乐里。所以一首《假行僧》,我们在舞台上看到一个光着脚,嘶吼尖叫,如同邪魅般的他。走下台,他又马上有他标志性的微笑和腼腆。

“从很小的时候,我就成为了世界的旁观者,我可以站在身体之外去看自己,看别人,看自己和别人,看别人和别人。我想成为一个不需要别人,也不被别人需要的人。”

这是在网络上流传的一段华晨宇的语录,里面带着一种老成的天真,到很像是他的风格。

这儿所说的“天真”,是中性词,没有褒贬,是一种从天性的夹缝里长出来的,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并不尽然是“性本善”,更多的是一种拒绝。

用音乐拯救自己,是华晨宇自己想到的出路,阔别天真,好像才能走向更大更远的天地。

呐喊 | 超脱自我

走过许许多多的弯路,我逐渐从成人变成了孩子,从思想家变成了平凡的人。 — 赫尔曼·黑塞

在唱过《我》之后,我几乎认为华晨宇的《歌手》之路已经完整了。他致敬张国荣,穿着睡衣,不改一个音符地唱完整首歌,我却一点都没有觉得这是一场模仿。

并不需要再反抗与打破些什么,甚至不再试图解释自己的愿望和理想,他在自己的世界中游刃有余自在快活。

王家卫在《一代宗师》里,借宫二之口道出他心中的人生境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看到有人评论,华晨宇还卡在自己与天地之间。

可是,自己和众生,真的有前后轻重吗?一个能把自己端详清楚的人,天地众生在他眼里应该也有明晰的模样。

一首歌曲只唱出一个人的声音,却会被千万人欣赏。

但华晨宇没有到此为止。

他几乎重写了一遍张韶涵的《呐喊》,声音已疲惫,却奋力地邀请台下人,和他一起高唱“Its new world”。

那种无畏燃烧的感觉,仿佛正在宣告这个世界将不再有高高在上的王者,看似嘈杂一片的混沌之中,每个人都能追求一次壮丽的演出。

(图片来自网络)

——小广告时间——

每个别人都是你的平行世界

http://weixin.qq.com/r/KD9OVlfErgrRrRM192o6 (二维码自动识别)

更多其他歌手对华晨宇的评价(歌手们对华晨宇的评价)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