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三门峡也不例外。这里的特色美食不仅种类丰富,风味独特,很多还有悠久的历史和有趣的典故,您在品味这些美食的同时也是在品味三门峡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这些特色美食有的甜,有的麻,有的酥,有的嫩,是生活在黄河岸边人们的智慧结晶。
1灵宝肉夹馍
灵宝肉夹馍让人回味无穷,人们在品尝美味的同时总是禁不住发问:“明明是馍夹肉,为啥偏偏叫‘肉夹馍’?夹肉的明明是饼,又为啥叫馍?”关于为啥叫“肉夹馍”的说法还真不少。有人说肉夹馍属于倒装句,其意为“肉夹于馍中”。这种说法有些牵强,老百姓又没有多少文化,不会文绉绉地讲文言文。有人说馍夹肉听起来像“没夹肉”,实在不好听,干脆吆喝成了肉夹馍。这种说法也不太靠谱,像是编造的故事。还有人说肉夹馍的由来很简单,以前老百姓平时吃不上肉,肉在老百姓眼里比馍金贵,所以叫卖时把“肉”喊在“馍”的前面,这样更响亮、更诱人。这种说法倒还有几分道理。
至于饼为什么又叫“馍”,在当地方言中,饼就是馍,馍也叫饼,饼馍不分家,都是一回事。若真要区别开来,可能是饼又扁又圆,比馍更容易夹肉吧。
2面豆

三门峡人与黄土有着深厚的感情,带着浓厚乡土气息的传统小吃——面豆,是祖祖辈辈黄土人制作的传家美食。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家家都要炕面豆,一是为了招待客人,二是在过年时大人、小孩都有零食小吃。面豆酥脆可口,方便携带,也能长时间保存,具有养胃、开胃的作用,后来就成了豫西一带人出门远行时携带的小吃,制作时间也就不局限于腊月二十三了,而成了具有浓郁农家特色的风味小吃。面豆的制作方法非常简单,用精制的小麦面经过揉面、发酵、搓揉成条、刀切成如大豆一样的颗粒后用白绵土做介质焙烤而成。不同的作料就有不同的风味,巧手的媳妇还能够做出不同形状的面豆来。
3陕州糟蛋

陕州糟蛋系采用鸡蛋和黄酒酒糟加工酿制而成。相传是晚清时期,浙江绍兴一个酿酒师傅把这种工艺传到了陕州,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用料严格,工艺讲究,经自然阳光加温酿制,历时春夏秋冬四季方可制成。成品糟蛋蛋心呈红黄色细腻糊状,无硬心,有蛋香、脂香、酒香等多种香味,风味独特。成品蛋宜存放于阴凉处,随吃随捞,食时去壳,加香油少许。
4馍夹凉粉

馍夹凉粉是灵宝的一味特色百家饭。所谓的凉粉,就是灵宝最具特色的一生凉粉。把凉粉置于很大的平底锅中,加上必要的作料炒着吃,随来随炒,热气腾腾,香软可口。夹凉粉的馍是灵宝特有的石子馍,用手掰个口,就可看到它实际上有两层。它不同于陕西的石子馍,只有一层且干。两层的灵宝石子馍利于储热,也利于保湿,馍里面的热气跑不出去,所以吃起来口感好,它与凉粉是最好的搭档。
5观音堂牛肉

观音堂牛肉是豫西地区的传统地方名吃,其用料严格,制作方法独特:先将宰杀的鲜牛肉置于盛满清水的缸中,加入食盐、火硝腌渍。时间长短根据季节而定,一般冬季为一个月、夏季三四天、春秋两季七八天,直到腌得里外透红为止。腌好后,放进大锅沸煮,一般需六七个小时;在沸煮中,一次放进适量的茴香、丁香、白芷、姜、蒜、辣椒等;勤翻勤看,控制火候,以煮烂肉不散为止。观音堂牛肉,色泽鲜艳,酱香浓郁,咸味适度,肉嫩可口。
6卢氏麻片

卢氏麻片为三门峡卢氏县传统名食,相传唐朝武则天游览卢氏九龙潭时曾品尝再三,并确定为宫廷贡品。卢氏县一带盛产芝麻,芝麻是加工麻片的主要原料之一。卢氏擀制麻片工艺精湛,主要选用白糖和芝麻,以优质饴糖和蛋清作原料,经过原料加工、严格掌握火候熬制、快速切片等工序精制而成。产品色泽淡黄,芝麻排列均匀,片薄透亮,酥脆香甜,深受人们称赞。
7水花佛手糖糕

水花佛手糖糕堪称豫西一绝。相传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慈禧太后逃难西安。返京途中路经陕州,当时的知州为献媚取宠,灵机一动,令人制作出一种别出心裁的“水花佛手糖糕”。糖糕表层如同黄河的浪花,堆叠起泡,薄如蝉翼,色如红金,状如佛手。慈禧看到“佛手”,以为是吉祥之兆,颇为欣喜,人口品尝,外酥内软,软而不粘,香而不腻,甜中微透玫瑰芳香,十分称赞,还赐给制作厨师一件黄马褂。从此,“水花佛手糖糕”名声大振。
8大刀面

大刀面是灵宝脍炙人口的风味小吃,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切面的大刀长三尺、宽五寸,颇像铡刀。面擀成一尺多宽的薄面皮折叠成十余层,用大刀切制成面条。因刀法不同,大刀面又分为四个品种:细面,其细如挂面;帘子蔑面,粗细如帘箅;宽面,宽如韭菜叶(多做成干捞面);闪刀面,如两个韭菜叶宽,切面时,实切一刀,闪宽一刀,故名闪刀,通常是早晨卖细面、帘箅面,中午卖宽面。调味以酸、辣为主,浇面的配菜可视节令变化而选择。
9大营麻花

大营麻花始于清朝,源于陕州区大营村,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其独特的配料和口感,有别于天津、山西、陕西等地麻花,成为享誉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极具特色的传统食品。其基本配料为精面、食盐、鸡蛋、糖等,分为甜、咸两种,具有“香、酥、脆”之特点。大营麻花的起源和一个传说有关。据村中老人回忆,明末时,大营一带毒蝎横行,危害甚广。遭毒蝎蜇者约有半数不治而亡。人们为了诅咒蝎害,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这天,家家户户把和好的面拉成长条,扭成毒蝎尾巴状,油炸后吃掉,称之为“咬蝎尾”。久而久之,这种“蝎尾”演变成了麻花。所以,大营麻花被赋予了吉祥如意、康泰平安的寓意。每逢年节或红白喜事,当地人总要用麻花待客或作为馈赠佳品传情达意。大营麻花所蕴含的美好寓意及联络情谊的特殊作用,逐渐成为带有浓郁豫西风情的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0脂油烧饼

脂油烧饼又叫“脂油饼”,它呈扁圆形,旋纹相套,外观焦黄明亮,咬开后层次分明,每层薄如纸,外酥内软,浓香扑鼻。
脂油烧饼工艺精巧,主要原料为面粉、猪板油、棉清油、食盐、碱面等。其吃法有两种,一种是让厨师挤压抖开,一眨眼一个饼堆满一碟子,蓬蓬松松,成条成片,用筷子夹着吃;另一种是保持饼的原状。食之各具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