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看过现代革命京剧《沙家浜》的人都会对剧中的女一号阿庆嫂有极深的印象,一场《智斗》传唱半个世纪,成为现代京剧最经典的唱段之一,阿庆嫂也成为京剧人物画廊之中的经典形象。
艺术来源于生活,戏中阿庆嫂机敏刚毅,现实中是否有这么一位聪慧勇敢的阿庆嫂呢?
01、戏中本无“阿庆嫂”
京剧《沙家浜》是由上海沪剧团的沪剧《芦荡火种》改编而来,这出沪剧是依据纪实文学《血染着的姓名——三十六个伤病员纪实》和刘飞将军的自传《火种》改编创作而来。
在从文学到戏曲的跨越中,很多情节被加以艺术化。在编剧文牧所写的最初的剧本中,茶馆不叫“春来茶馆”,而叫“东来茶馆”,剧中也没有阿庆嫂。
文牧所写的剧本较贴近现实与事实记载,当时剧团组织创作人员去故事的发生地——江苏常熟横泾乡(现在的沙家浜镇)采风。在横泾乡的确有一个茶馆,但老板是男性,故而剧本也采用了这种情景人物设置。
剧团团长陈荣兰看了剧本后风趣地对文牧说:“侬要写和尚戏呀?”剧中的男性太多,陈荣兰建议文牧将茶馆的老板改成女性,以求达到更加协调的效果,文牧很同意这个看法。
但把茶馆老板改成女性不是改一个字那么简单:茶馆是女老板,那他的丈夫呢?丈夫的戏份怎么安排呢?难道再横生枝节给老板娘的丈夫安排情节吗?一个女老板开茶馆,难道不会招来胡传魁等人的歪念头吗?
从后来的沪剧中可以创作人员独具匠心的手法:他们把茶馆老板打发走,那就只剩下女老板了;而又设置了女老板救助胡传魁的情节,这样胡传魁就与阿庆嫂关系很近,又因救命之恩不会有歪念头了,而且还成了阿庆嫂的“一堵挡风的墙”。
阿庆嫂身边还有一个侄子, *** 、少男设置在一起也极不妥当,故而茶馆中的沙四龙就被安排成了阿庆嫂的帮手,又增加了一位沙老太,显得更加合情合理。至此,将茶馆老板改成女性的工作才完美完成。
这个女老板的名字最初也不叫“阿庆嫂”,而是叫“阿兴嫂”,后来出于响亮有力的考虑才把“兴”改为了“庆”——沪剧《芦荡火种》的作者文牧曾在《“芦荡火种”创作札记》一文中对这些事情进行了解密。
02、陈二妹:被视为阿庆嫂的茶馆老板娘
虽然真实故事中,阿庆嫂这样一位茶馆老板娘并不存在,但在京剧《沙家浜》红透半边天后,人们还是从历史长河中发现了一位与戏中阿庆嫂很像的人——陈二妹。
陈二妹的丈夫是新四军的秘密联络员,当时的秘密联络处就设在茶馆,也就是说,陈二妹也是一位茶馆老板娘。还有记载称陈二妹平时就是腰间系一条蓝花布裙,戏台上的 阿庆嫂也是这个装扮;即便在今日的江苏常熟沙家浜镇,蓝花布也触目可见,这成了阿庆嫂的一个标志物品。
陈二妹也是一位巾帼英雄,还曾在虎口救下了谭振林。1941年时,陈二妹的丈夫陈关林被杀害,此后就寻不到关于陈二妹的事迹记载了,只知陈二妹于1998年去世。
在当今 *** 的队伍中有很多英雄连队,如黄继光连,刘老庄连,其中就有沙家浜连,其驻地的河南信阳,在他们的荣誉室中就保存着陈二妹的一张照片。
03、朱凡:年仅22岁的烈士“阿庆嫂”
陈二妹与阿庆嫂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中最相似的就是同是茶馆老板娘,而朱凡被视为是阿庆嫂则是因为她当时是横泾的区委书记。
朱凡不是茶馆老板娘,她在初中时期就参加了“一二八”救亡运动,之后也一直走在革命队伍中。1939年时她常熟地区,第二年担任横泾区委书记,在次年伪军“清乡”时,她为掩护群众撤退而不幸被捕。
敌人威逼利诱,她宁死不屈,最后被捆在汽艇后活活拖死。朱凡牺牲之后,他的家人全部参加了新四军,朱凡的弟弟就是后来的少将朱介元。
朱凡被视为阿庆嫂,主要因为当时她是横泾地区的负责人。
04、高于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来源于生活,是其真实性;高于生活,是其意义所在。若将当初抗敌的水乡女子都视为阿庆嫂的话,那仅在江苏、在常熟就有许许多多阿庆嫂,阿庆嫂的故事也讲不完、道不尽。
而今阿庆嫂的蓝花布裙成了沙家浜镇的一道风景,《智斗》依旧传唱……
垒起七星灶 铜壶煮三江
摆开八仙桌 招待十六方
来的都是客 全凭嘴一张
相逢开口笑 过后不思量
人一走 茶就凉
有什么周详不周详……
——《沙家浜·智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