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本文目录
关于孝顺的诗句古诗绝句?
关于孝顺古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意思是: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有关孝子的古诗?
1.《游子吟》 孟郊 慈 母 手 中 线, 游 子 身 上 衣。 临 行 密 密 缝, 意 恐 迟 迟 归。 谁 言 寸 草 心, 报 得 三 春 晖。
2.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3.长幼有序。——孟子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5.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7.《赠汪孝子》【宋】 孟益刻木为亲古亦稀,汪生天性自无违。十年奉养如生日,回视丁兰更有辉。8.《赠周孝子二首》【宋 】徐应镳卜吉崇岗思怆然,双魂同閟昼如年。山中细草初回碧,庐墓人啼血色鲜。9.《题孝子陵》【唐】耿湋荒坟秋陌上,霜露正霏霏。松柏自成拱,苫庐长不归。浮埃积蓬鬓,流血在麻衣。何必曾参传,千年至行稀。
有关慈孝的诗句?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意思是:父母出入(门)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出自《劝报亲恩篇》。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
关于“德孝”的古诗有哪些?
1、《袷飨太庙》 年代:隋 作者: 佚名 礼血乐成,祖考来格。 有严有翼,天子孝德。 臣工在庭,罔不祗饬。 玉爵之华,絷如弗克。
2、《六州》 年代:宋 作者: 无名氏 皇抚极,明德贯乾坤。信星列,卿云烂,辉亘紫微垣。思报贶、明诏祠宫,练时搜旷典,紫畤觚坛,昭孝德、亲御和銮。振鹭玉珊珊。精纯谒款,膋萧爌炀。黄流湛澹,百末布生兰。扣天阍,延飞驾,相彷佛,降云端。神光集,嘉响应,霭霭万衣冠。竣熙事清晓轻寒。恣荣观。华衣雾縠般般。乾坤并贶庆君欢。翘首圣恩宽。遵皇极,沛天泽,灵心怿,龟鼎永尊安。
3、《合宫歌》 年代:宋 作者: 赵祯 缵重明。端拱保凝命。广大孝休德,永锡四海有庆。觚坛寓礼正典名。幔室雅奏,彩仗崇制定。五位仿古甚盛。蒿宫光符辰星。高秋嘉时款芎灵。交累圣。上下来顾,寅畏歆纯诚。三阶平。金气肃,转和景。翠葆御双观,异风兑泽布令。脂茶划荡墨索清。远迩响附,动植咸遂性。表里穆悦,庶政醇醲,熙然胥庭。唐舜华封祝,如南山寿永。愿今广怀宁延,昌基扃。
4、《和许嵩 *** 上舟灾》 年代:宋 作者: 晁说之 火德孝严嗟掠虚,祝融江面怒心余。 千寻赤尾干尧历,百仞红鳞灭禹书。 丙穴烘天谁得及,丁翁奔日更难如。 文昌右辖知几早,无妄之灾不我居。 平生易象论孙虚,富贵功名不愿余。 *** 频垂忧国泪,梵宫独看竺乾书。 众惊赤壁复焚尔,自擅三禅早晏如。 回首焚躯并溺骨,何为不早傍禅居。
5、《韩献肃公挽词三首》 年代:宋 作者: 范祖禹 孝友天生德,公忠世象贤。 八元推亮采,四海入陶甄。 枌社棠阴老,槐庭棣萼联。 谘询赖黄发,零落已重泉。
孝亲敬长的古诗四句的?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长幼有序。——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一年级敬老爱老古诗词?
尊老爱老古诗:
《九日齐山登高》唐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唐 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唐 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唐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日作》唐 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九日》唐 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唐 韦安石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尊老爱老古诗句:
1.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两人,更相为命。(李密)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3.将出牵衣送,未归倚阁望。(黄遵宪)
4.子孝父心宽。(陈元靓)
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6. 子曰: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
7.人,更相为命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养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9、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