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本文目录
周朝的古诗发展内容?
史前传说时期的文学形态主要为两类:歌谣与神话。远古歌谣绝大多数都已经佚失了。虽然古籍中时有记载,例如传说为尧舜时期的《击壤歌》、《康衢谣》、《卿云歌》、《赓歌》、《南风歌》等等,但从其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来看,多数显然为后人伪托。只有极少数还多多少少保存着原始的形态。例如下面的这首《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卷九)
再如《易·归妹上六》所载的一首牧歌:
女承筐,无实;
士刲羊,无血。
又如《礼记·郊特牲》所载的一首《蜡辞》:
土,返其宅!水,归其壑!
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远古歌谣有这样一些特点:第一,内容多与当时人们的劳动生活或宗教活动有关。第二,篇幅、句式短小,节奏、韵律简单。
对于迄今尚未发现有成系统文字出现的夏王朝和商朝前期,人们的了解与认识仍然是极其贫乏的,空档之处甚多,还远远谈不上连贯与清晰,对于这一时期的文学状况,也一样是模糊不清。
我国的文字究竟何时产生,目前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但在没有新的地下文物发现之前,产生于商朝中期的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可以断定为是最古老的了。正是从那时起,我国文学的面貌才渐渐清晰起来。
商朝留存下来的文献主要有甲骨卜辞、《周易》中部分卦爻辞和《尚书》中的《盘庚》篇。
商朝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原始宗教的尊奉。可以说,原始巫术宗教的气氛笼罩商王朝,鬼神权威至高无上,正如《礼记·表记》所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当时,专门从事宗教活动的专职人员有两种:巫和史。商朝文献正是由这两种神职人员撰著的,而尊鬼事神的观念便贯穿于这些文献之中。
商代有几首古诗?
收录的商代古诗词大约100多首。
商代诗歌多反映在《尚书》及《诗经》之中。今天我们能见到的商代颂歌是被收在《诗经》中的《商颂》五篇,即《那》、《烈祖》、《玄鸟》、《长发》、《殷武》。如果诗经的风雅颂也算诗的一种形式的话,那商朝也许会有,但还没被确认而已。
如果是正经以后的七言、五言诗,大概到了西晋才有。
一年在古诗中的表达?
一年在古文用一个字表达可以用“岁、载、秋、稔、春”。
1、岁(suì)有年,年龄,时间。
出自《说文》:“岁,木星也,从步戌声,律历书,以五星为五步。”意思是岁,木星的别名。经过二十八星宿,走遍阴阳十二辰,十二个月一轮回。也就是一年。
2、载(zǎi)是年的意思。
出自:《尔雅·释天》夏曰岁, 商曰祀, 周曰年, 唐虞曰载。意思是:夏朝叫岁,商朝叫祀,周朝叫年,唐虞时代叫载
3、秋:常用来表示整个一年,也泛指岁月,四季,四时。
出自:《史记》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后将传于王。”意思是皇帝与梁王在一起喝酒,皇上酒后淡然的说,我百年死后皇位传予你。
4、稔:也指年,古代谷一熟为年。
出自:《广雅·释诂》稔,年也。意思是稔就是一年。
5、春:泛指一年
出自: 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一卧东山三十春,老于宦途风尘之中。意思生活虽困顿,却也闲散自适,不可能知道此时竟辜负了随身的书剑,老于宦途风尘之中。
兴旺发达诗句古诗?
1、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出自宋代张栻的《立春偶成》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释义:时近年终冰霜渐渐减少,春回大地草木最先知晓。眼前只觉一片生机盎然,东风吹来水面绿波荡摇。
2、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出自唐代孟郊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释义: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心上真有说不尽的畅快,真想拥抱一下这大自然。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盈,不知不觉中早已把长安的繁荣花朵看完了。
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出自宋代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释义: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4、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
出自清代查慎行的《晓过鸳湖》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长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
释义:清晨的风催促我挂忱符,春天乘船在江面行驶,两岸长满绿草好像与整个堤岸相平。长水塘下了三天的雨,菜花散发的脉脉清香在春风里一阵阵掠过整个秀州城。
5、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出自唐代李白的《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释义: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霄云外。即使待到风停下来,它的力量犹能簸却沧溟之水。时人见我好发奇谈怪论,听了我的豪言壮语皆冷笑不已。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少年人啊!
先秦时期自然之美古诗?
先秦文学如诗、骚中就出现了自然山水,但多是用作比、兴的材料,或为人、事的背景而存在:在《诗经》中就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彼泽之陂,有蒲有荷”的句子始借山水起兴;屈原的《九歌·涉江》中有“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等句来营造气氛。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记载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诗经里,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对于山水田园风光的描绘和刻画,证明人类在早期就对于瑰丽的自然风光和山水美景有着深刻的喜爱和留恋,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虽然诗经里对于山水风光的记载是极其质朴的、未经修饰的,但也真是这份纯真和质朴,表达出了人们对于自然山水的亲近和向往。?
楚辞和山水诗
楚辞中对于山水的描写,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屈原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动力以及高洁的审美情趣,通过对于自然山水的描写抒发出了更为浓烈的情感。修辞的手法也更趋于多样性,《九歌·湘夫人》中所描绘的自然场景,正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碧绿的湖水荡漾,萧瑟的秋风吹拂,湖畔的花草树木以及水鸟,很好地烘托了主人公望眼欲穿的期待之情。山水和景物在楚辞中,起到了为作者借景传情的作用,通过对于自然山水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汉赋和山水诗
在汉赋中,山水景物不再是做为作者借景传情的指代意象,也不再是抒情和言志的附庸,而是做为一个独立的意象走上了文学家的舞台。在汉赋中,更加注重对于美好风景和自然山水的追求与赞美。
汉赋中也不乏以描写山水来取意比兴之句。汉赋四大家之一的张衡,在《归田赋》中在山与水的描写中寄予了纵情山林的愿望。“原隰郁茂,百草滋荣”,“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这些句子潇洒豪迈,读之令人心怀舒畅。“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之”这句更是表达了作者豁达的心性和高洁的人格。?
曹操《观沧海》是最早的完整的山水诗
到了汉朝末年的建安时期,诗词和歌赋中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更为普遍。曹操的《观沧海》就是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被人们所公认的最早的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这样的诗句饱含着诗人浪漫主义的情怀,而所描绘的气吞万物的壮丽气象,直到今天依然让人们为其倾倒、赞叹不绝。诗人在这首诗中借景言志,抒发了胸怀天下的壮志豪情。?
先秦时期山水诗中的审美
这些诗文中虽不以山水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但无疑这是山水意识显露于文学中的第一步。它不仅为后人提供了相关的审美经验,而且开创了以景抒怀的手法。在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感叹、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感悟和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的豪情之中,自然山水在人们的心中逐渐由伦理道德的对象化渐渐走向审美观照的起点。
无论是庄子的濠上观鱼,还是孔夫子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美好理想,都透露了他们对自然山水的朦胧向往。东汉以来,隐逸之风渐长,人们与自然山水有了更多的接近,对自然的关注和吟咏也慢慢成为了可能。?
山水诗与人们对于人生境界的追求
人在社会中不是孤立存在的,必然要和他所生活的这个社会里的人和事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俗世中羁绊的人们,内心里自然会对隐逸于山水之间的潇洒生活存在几分向往。天人合一历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而山水诗为追求这种境界增添了一种表达的途径。
对于山水,古人自然是敬畏的、是崇拜的,更是有着超脱于实用的情怀,上升为一种审美境界。《周易》里就提出了天人相通的理念;道家的经典《道德经》、《庄子》主张回归自然,保持纯洁朴真的天性,追求自由和天人合一,赞叹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入山即是仙
名山大川和秀美的山水风光也多有着神仙的传说。从汉字“仙”这个字,以可以看出,山中之人即是仙,可见古人对于置身于山水之间,有着极高的评价。山水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成为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个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层面。
认识并书写山水的审美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真是山水文化受到千百年来文人墨客所喜爱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当追求和理想在现实社会之中不能得到满足之时,山水诗可以让人回归到以天为道的自然观,寻得身心安宁的源泉。
诗人们在对山光水色的描写之中,以驰骋纵横的才思,或包罗万象,或见微知著,表达着或豪迈、或豁达、或淡泊的情怀。?
山水诗的萌芽
山水诗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恢弘乐章里,是一股清新淡雅的熏风。从先秦到两汉,正是山水诗的萌芽时期,也是山水诗的童年时期。在这个时期里,人们对于自然风貌和山水的审美,已经初具一定的雏形。人们怡情自然、醉心山水,千百年以来都是未有改变的,这也是人们对于自然想要亲近的天性所决定的。在先秦两汉之后,山水诗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关于团结无私的诗词?
1、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出自:西周的周文王姬昌所作的《易经·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释义:二人同心,其锋利足断坚硬的金属。同心的意思,是说二人精诚团结,心意齐同,其气味的相投。
比喻只要两个人一条心,就能发挥很大的力量。泛指团结合作。
2、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
出自:秦国丞相吕不韦的《吕氏春秋》。
释义:众人拿着弓箭,共同射向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没有射不中的。
比喻只要大家目标一致、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达成所愿。
3、上下同欲者胜。
出自:春秋时期孙武的《孙子兵法·谋攻》。
释义:国君、统帅与广大民众、士卒上下一心,同仇敌忾,就一定能战胜敌人。
4、人心齐,泰山移,独脚难行,孤掌难鸣。
出自:明代·佚名《增广贤文》。
释义:人心要是齐的话,泰山都可以移走,一只脚走不好路,一只巴掌拍不响。
5、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
出自:西汉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所作的《淮南子》。
释义:千人同一条心,就能发挥千人的力量;万人有不同的想法,就连一个人的力量都发挥不出来
《为政第二》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孔子及其弟子
【本篇引语】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原文】 2?1 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众星共(4)之。”
【注释】 (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原文】 2?2 子曰:“诗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
【注释】 (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2)蔽:概括的意思。 (3)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评析】 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论语》中解释《诗经》的话,都是按照“思无邪”这个原则而提出的。
【原文】 2?3 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 *** (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注释】 (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原文】 2?4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
【注释】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原文】 2?5 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2)”樊迟(3)御(4),子告之曰:“孟孙(5)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1)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 (2)无违:不要违背。 (3)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 (4)御:驾驭马车。 (5)孟孙:指孟懿子。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评析】 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但这里着重讲的是,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原文】 2?6 孟武伯(1)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2)。”
【注释】 (1)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他的谥号。 (2)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代词,指父母。疾,病。
【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评析】 本章是孔子对孟懿子之子问孝的答案。对于这里孔子所说的父母唯其疾之忧,历来有三种解释:1.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3.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病疾而担忧,其他方面不必过多地担忧。本文采用第三种说法。
【原文】 2?7 子游(1)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2),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45岁。 (2)养:音yàng。
【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评析】 本篇还是谈论孝的问题。对于“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一句,历来也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一是说狗守门、马拉车驮物,也能侍奉人;二是说犬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本文采用后一种说法,困为此说比较妥贴。
【原文】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乎?”
【注释】 (1)色难:色,脸色。难,不容易的意思。 (2)服劳:服,从事、担负。服劳即服侍。 (3)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4)馔:音zhuàn,意为饮食、吃喝。
【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评析】 本篇的第5、6、7、8章,都是孔子谈论有关孝的问题。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原文】 2?9 子曰:“吾与回(1)言,终日不违(2),如愚。退而省其私(3),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注释】 (1)回:姓颜名回,字子渊,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30岁,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 (2)不违:不提相反的意见和问题。 (3)退而省其私:考察颜回私下里与其他学生讨论学问的言行。
【译文】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评析】 这一章讲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他不满意那种“终日不违”,从来不提相反意见和问题的学生,希望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对老师所讲的问题应当有所发挥。所以,他认为不思考问题,不提不同意见的人,是蠢人。
【原文】 2?10 子曰:“视其所以(1),观其所由(2),察其所安(3),人焉廋(4)哉?人焉廋哉?”
【注释】 (1)所以:所做的事情。 (2)所由:所走过的道路。 (3)所安:所安的心境。 (4)廋:音sōu,隐藏、藏匿。
【译文】 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评析】 本文主要讲如何了解别人的问题。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埋得了的。
【原文】 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1),可以为师矣。”
【注释】 (1)温故而知新:故,已经过去的。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译文】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评析】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原文】 2?12 子曰:“君子不器(1)。”
【注释】 (1)器:器具。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评析】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原文】 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 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评析】 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博学多识的君子,这是孔子弟子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孔子认为,作为君子,不能只说不做,而应先做后说。只有先做后说,才可以取信于人。
【原文】 2?14 子曰:“君子周(1)而不比(2),小人比而不周。”
【注释】 (1)周:合群。 (2)比:音bì,勾结。 (3)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评析】 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原文】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
【注释】 (1)罔:迷惑、糊涂。 (2)殆;疑惑、危险。
【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评析】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原文】 2?16 子曰:“攻(1)乎异端(2),斯(3)害也已(4)。”
【注释】 (1)攻:攻击。有人将“攻”解释为“治”。不妥。 (2)异端:不正确的言论。另外、不同的一端。 (3)斯:代词,这。 (4)也已:这里用作语气词。
【译文】 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
【原文】 2?17 子曰:“由(1),诲女(2),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释】 (1)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学生,长期追随孔子。 (2)女:同汝,你。
【译文】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评析】 本章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原文】 2?18 子张(1)学干禄(2),子曰:“多闻阙(3)疑(4),慎言其余,则寡尤(5);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注释】 (1)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生于公元前503年,比孔子小48岁,孔子的学生。 (2)干禄:干,求的意思。禄,即古代官吏的俸禄。干禄就是求取官职。 (3)阙:缺。此处意为放置在一旁。 (4)疑:怀疑。 (5)寡尤:寡,少的意思。尤,过错。
【译文】 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评析】 孔子并不反对他的学生谋求官职,在《论语》中还有“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他认为,身居官位者,应当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这样可以减少失误,减少后悔,这是对国家对个人负责任的态度。当然这里所说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为官的方法,也表明了孔子在知与行二者关系问题上的观念,是对上一章“知之为知之”的进一步解说。
【原文】 2?19 哀公(1)问曰:“何为 *** 服?”孔子对曰(2):“举直错诸枉(3),则 民服;举枉错诸直, *** 不服。” (1)哀公:姓姬名蒋,哀是其谥号,鲁国国君,公元前494 ̄前468年在位。 (2)对曰:《论语》中记载对国君及在上位者问话的回答都用“对曰”,以表示尊敬。 (3)举直错诸枉:举,选拔的意思。直,正直公平。错,同措,放置。枉,不正直。
【译文】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评析】 亲君子,远小人,这是孔子一贯的主张。在选用人才的问题上仍是如此。荐举贤才、选贤用能,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法制度下的选官用吏,唯亲是举,非亲非故者即使再有才干,也不会被选用。孔子的这种用人思想可说在当时是一大进步。“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不失其珍贵的价值。
【原文】 2?20 季康子(1)问:“使民敬、忠以(2)劝(3),如之何?”子曰:“临(4)之以庄,则敬;孝慈(5),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注释】 (1)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他的谥号,鲁哀公时任正卿,是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 (2)以:连接词,与“而”同。 (3)劝:勉励。这里是自勉努力的意思。 (4)临:对待。 (5)孝慈:一说当政者自己孝慈;一说当政者引导老百姓孝慈。此处采用后者。
【译文】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评析】 本章内容还是在谈如何从政的问题。孔子主张“礼治”、“德治”,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的,对于当政者仍是如此。当政者本人应当庄重严谨、孝顺慈祥,老百姓就会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又努力干活。
【原文】 2?21 或(1)谓孔子曰:“子奚(2)不为政?”子曰:“《书》(3)云:‘孝乎惟 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4),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注释】 (1)或:有人。不定代词。 (2)奚:疑问词,相当于“为什么”。 (3)《书》:指《尚书》。 (4)施于有政:施:一作施行讲;一作延及讲。
【译文】 有人对孔子说:“你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也就是从事政治,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为政呢?”
【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两方面的思想主张。其一,国家政治以孝为本,孝父友兄的人才有资格担当国家的官职。说明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主张。其二孔子从事教育,不仅是教授学生的问题,而且是通过对学生的教育,间接参与国家政治,这是他教育思想的实质,也是他为政的一种形式。
【原文】 2?2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1),小车无軏(2),其何以行之哉?”
【注释】 (1)輗: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大车指的是牛车。 (2)軏: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评析】 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孔子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在《论语》书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在后面的《子张》、《阳货》、《子路》等篇中,都提到信的道德。
【原文】 2?23 子张问:“十世(1)可知也?”子曰:殷因(2)于夏礼,所损益(3)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注释】 (1)世:古时称30年为一世。也有的把“世”解释为朝代。 (2)因:因袭:沿用、继承。 (3)损益:减少和增加,即优化、变动之义。
【译文】 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评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损益。它的含义是增减、兴革。即对前代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等有继承、没袭,也有改革、变通。这表明,孔子本人并不是顽固保守派,并不一定要回到周公时代,他也不反对所有的改革。当然,他的损益程度是受限制的,是以不改变周礼的基本性质为前提的。
【原文】 2?24 子曰:“非其鬼(1)而祭之;谄(2)也。见义(3)不为,无勇也。” 【注释】 (1)鬼:有两种解释:一是指鬼神,二是指死去的祖先。这里泛指鬼神。 (2)谄:音chǎn ,谄媚、阿谀。 (3)义:人应该做的事就是义。
【译文】 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又提出“义”和“勇”的概念,这都是儒家有关塑造高尚人格的规范。《论语集解》注:义,所宜为。符合于仁、礼要求的,就是义。“勇”,就是果敢,勇敢。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
三个朝代诗词的区别?
盛行的朝代不一样,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诗人所作的诗。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元曲又称长短句,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唐诗有五言,七言,绝句,律诗。曲和词类似,要按曲牌填写。所以唐人可以叫写诗,宋人作词和元人作曲则叫填词,填曲。